每日雜誌|榕樹蛾禍登陸港島 石牆名木岌岌可危 「樹博士」憂波及科士街百年古樹
發佈時間:09:00 2025-09-10 HKT

朱紅毛斑蛾近年於本港多處出現,主要侵害榕樹,近月更首次「登陸」港島石牆樹。有樹藝師在西營盤佐治五世紀念公園,發現多棵寄生石牆的細葉榕遭朱紅毛斑蛾侵害,包括樹頂枝葉疏落、樹冠變小及樹葉枯黃。樹木專家擔心蛾患損害老榕樹健康,增倒塌風險。當局已接獲報告並噴殺蟲藥處理,專家指噴藥僅能治標,治本應定期清除根部及枝幹的落葉及垃圾,避免幼蟲藏匿化蛹,更憂慮蛾患繼續擴散,恐危及新興旅遊點科士街的石牆樹,甚至蔓延至中環的榕樹群,呼籲及早整治。


朱紅毛斑蛾是本港原生昆蟲,近年於沙田、葵涌、黃大仙及西環出現。退休樹藝師袁達成近年自發與義工,跟進朱紅毛斑蛾的擴散情況。他指,朱紅毛斑蛾是榕屬樹木的專屬食葉害蟲,主要危害細葉榕、垂葉榕、高山榕及黃榕等,而本港綠化植物中,榕樹約佔25%,以細葉榕及垂葉榕為主,為朱紅毛斑蛾提供大量食物。
毗連西營盤高街的佐治五世紀念公園,種植逾20棵石牆樹,以細葉榕為主,當中13棵列入《古樹名木冊》。該公園於1936年開幕,其位於醫院道入口的麻石牆上設有公園標誌,亦遭石牆樹根包圍,形成壯觀景致,多年來吸引不少旅客拍照「打卡」。
石牆樹是本港獨有的城市風景,但袁達成指,石牆樹因生長環境特殊,獲得較少養分和水分,若遭朱紅毛斑蛾侵襲,恐較難復元,故自2021年起進行監測。他表示,近月在中環國際金融中心二期外、上環港澳碼頭巴士總站旁的公園、荷李活道公園及皇后街私人屋苑亦發現「蛾蹤」。

上月26日,袁發現佐治五世紀念公園內,多棵石牆樹出現朱紅毛斑蛾的成蟲及幼蟲。他稱,當日中午目睹剛羽化的成蟲,伏在樹冠下灌木的葉面晾乾翅膀,亦見幼蟲由樹頂爬下,準備藏匿於樹根底部或枝幹結蛹。他估計,公園內多株細葉榕石牆樹遭遇「蛾害」,包括1棵位於籃球場附近,以及多棵位於休憩公園的石牆樹,其樹頂枝葉已被啃食至疏落,樹葉發黃,樹冠縮小,推算樹葉損失程度達30%至50%,甚至更高。




樹頂枝葉被啃至疏落光禿
有「樹博士」之稱的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研究講座教授(地理及環境科學)詹志勇對事件極表關注。他指,朱紅毛斑蛾的成蟲,會飛到榕樹樹頂的葉尖或葉柄產卵,每次最多可產下逾100顆卵子,擴散速度極快;幼蟲孵化後會啃食樹冠樹葉,因此受害榕樹的最大特徵是樹頂樹葉稀疏,枝葉變得光禿。
每次可產100顆卵 擴散速度極快
詹續稱,榕樹葉被啃食後,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若枝葉幼芽被咬,亦無法長出新葉。他指,同一棵榕樹若持續3次遭幼蟲啃食,會耗盡能量儲備以製造新葉,但由於無法補充養分,終致營養不良、健康轉差,更可能遭受真菌侵襲。若榕樹本身患褐根病,則可能在受「蛾害」後出現「二次感染」,健康迅速惡化。
袁達成補充,石牆樹依附麻石牆生長,樹根空間狹窄,生存情況不算理想。若遇蛾害,康復速度較慢,榕樹更明顯,病徵亦較其明顯,個別虛弱老樹恐難復元,甚至枯死,並影響石牆結構。
距離佐治五世紀念公園僅2公里的科士街,種有逾20棵石牆樹,是全港最大規模的石牆樹群,近年成為旅遊熱點,吸引不少中外旅客慕名到訪。詹志勇指,科士街石牆樹已有逾世紀歷史,景色壯觀,他關注朱紅毛班蛾會否擴散至該處,呼籲當局組成專責隊伍跟進,以保障珍貴的石牆樹群。

袁達成亦建議當局多管齊下,除整治佐治五世公園的蛾患,同時監察科士街石牆樹群的情況,並進行針對性的預防工作,以防蛾患蔓延至中環榕樹群。
潛藏樹根化蛹 須針對性清理
香港蟲害控制從業員協會副會長陳偉強亦指,一般處理蟲害的方法是撲殺成蟲及幼蟲,同時清除可供成蟲產卵的場所。他稱,一般做法是在樹及葉面噴藥,同時清理樹根及枝幹位置,「幼蟲最喜歡躲在有樹葉、雜物及垃圾積聚的隱蔽處結蛹,等待孵化。」
詹志勇亦指,近年朱紅毛斑蛾嚴重為患,除因全球暖化加快其生命周期,亦與大量噴射殺蟲藥,令朱紅毛斑蛾的天敵如花胸姬蜂及絨繭蜂大幅減少,有莫大關係。現時常用於樹身綁纏麻蓆或膠紙的滅蟲方法,他指不適用於榕樹,因榕樹樹身不平滑,仍有幼蟲能從麻蓆或膠紙與樹身之間的空隙,從樹頂爬到樹根處化蛹。
詹認為,要清除樹根或樹幹等幼蛾潛在的化蛹場所,如採用強力吹風機清除枯葉及垃圾,並配合「樹幹注射法」,將除害劑灌注榕樹體內,當蛾的幼蟲啃食含除害劑的樹葉便中毒死亡。
對抗朱紅毛斑蛾並非易事,但袁達成指,當局曾於中環國際金融中心二期曾成功治蛾。惟他日前到上環港澳碼頭巴士總站旁的公園視察,發現雖有人員進行「樹幹注射法」,又人手撿捕幼蟲,並清理花圃落葉,但蛾患仍然持續。他其後發現,上址多棵榕樹樹冠下的花圃亦種有灌木,而灌木底部仍有落葉積聚,估計成為幼蟲化蛹場所,建議加強清理,甚至移除灌木叢,杜絕幼蟲化蛹的機會。

發展局回覆指,建築署於上月上旬定期檢查,發現佐治五世紀念公園有3棵石牆樹受朱紅毛斑蛾蟲害影響,隨即安排承建商施放適量殺蟲藥;署方會加強巡查和監察,採取針對性防治措施,減低石牆樹受蛾蟲影響。
發言人補充,榕樹和蛾蟲並存是常見生態現象,蛾蟲繁殖周期因近年氣候變化變得頻繁,受蟲害的榕樹葉片減少及外觀變差,但不會嚴重影響樹木整體健康和結構,大部分樹木能重新長出新葉。發言人稱,局方一直採取國際接納的「綜合蟲害管理方法」,因應蛾蟲不同生命周期及習性,採取針對性防治措施,盡量在不損害樹木下清除蛾蟲。
「焦土政策」起死回生 救國金二期垂葉榕
朱紅毛斑蛾於本港多處為患,有樹藝師指出,中環國際金融中心外有垂葉榕早前曾「病入膏肓」,現已逐漸康復,關鍵在於用對方法,冀當局參考相關經驗,治理其他地區的蛾患。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蘋果店外、金融街及民耀街交界的三角花圃中,有棵約7米高的垂葉榕,是中環地標之一。退休樹藝師袁達成指,今年6月中,有義工發現該樹遭朱紅毛斑蛾侵襲,樹頂出現大量枯枝。他到場視察,發現樹葉明顯枯黃及疏落,「當時是100%受害,危在旦夕。」


他稱,其後有人員到場噴藥,並在樹幹綁「膠紙」,「當時膠紙捕獲大量幼蟲,但仍有不少幼蟲爬到泥面化蛹成蟲。」
他續指,人員後來雖有修剪附近灌木,惟因落葉覆蓋泥面,成為幼蟲化蛹場所;最終,人員移除花圃內所有灌木,並翻開泥土,清走樹葉和蟲蛹,實行「焦土政策」,才遏止蛾患。
人員須繼續密切監察
袁稱,7月時仍偶爾見到成蟲,但數量明顯減少,加上人員持續清除泥面樹葉,幼蟲無處化蛹,蛾患暫告段落。近月所見,該樹樹頂漸長出新葉,但仍較虛弱,建議盡快施肥,加快「康復」。

他強調,過程中需有熟悉蛾蟲習性的人員密切監察,隨時調整對策才收效,盼當局以同一方案治理其他地區的蛾患,可望收效。
記者:關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