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25|地球之友倡分階段實施「垃圾徵費」 促盡快推第二階段「走塑」

更新時間:17:53 2025-09-04 HKT
發佈時間:17:53 2025-09-04 HKT

新一份《施政報告》將在本月17日發表,香港地球之友今日(4日)就實現2050碳中和目標、以可持續模式建設宜居城市及強化香港的可持續金融生態系統三個範疇提出建議。地球之友亦建議分階段實施垃圾徵費,並促政府推動實施「走塑」第二階段。

倡政府分階段實施垃圾徵費  先在政府樓宇、學校等地先行先試

地球之友行政總裁洪藹誠表示,雖然垃圾徵費未能推行,但市民的回收習慣正逐漸養成,數據顯示廢物正逐漸減少,他建議政府分階段實施垃圾徵費,先在政府樓宇、學校等地先行先試,收集數據及問題。他又表示,對政府再次延緩即棄塑膠餐具第二階段實施的決定感到失望,促政府盡快落實即棄塑膠餐具第二階段管制,推動更環保的商業模式,鼓勵並支持業界推行環保解決方案,例如可重用飯盒、咖啡杯按金計劃等,減少即棄用品的使用。

地球之友發表對施政報告的環保政策建議。 郭穎彤攝
地球之友發表對施政報告的環保政策建議。 郭穎彤攝
地球之友建議分階段實施垃圾徵費,並促政府推動實施「走塑」第二階段。
地球之友建議分階段實施垃圾徵費,並促政府推動實施「走塑」第二階段。
地球之友倡政府分階段實施垃圾徵費,先在政府樓宇、學校等地先行先試。資料圖片
地球之友倡政府分階段實施垃圾徵費,先在政府樓宇、學校等地先行先試。資料圖片

洪亦提到俗稱「永久化學物」的新興污染物PFAS,指其被廣泛應用於食品包裝材料及其他產品中,例如紙飲管、易潔鑊、紡織品、地毯等,但它難以分解,會在人體內累積,長期會導致肝臟損傷、影響發育及增加癌症風險等。他建議政府仿效歐美及日本,制定相關法規,限制PFAS在食品包裝及其他產品中的應用。

倡政府全面檢討《管制計劃協議》  建立更有力激勵措施及強制性要求

香港目標在2035年減少一半碳排放,但目前可再生能源佔整體發電不夠1%。他建議政府全面檢討《管制計劃協議》,在制度層面建立更有力的激勵措施及強制性要求,促使大型可再生能源項目融入本地電力系統,推動能源轉型;又建議香港加強與內地及其他地區的合作,推動可再生能源基建、技術轉移等跨境協作。航運減碳方面,他建議升級港口基礎設施,支援液化天然氣、氫能等清潔燃料及岸電系統應用,以減少船舶在港口停泊期間的碳排放。

他又提到,本港建築物密度高,佔香港總用電量約九成,相等於超過5成的碳排放,需求管理至關重要。他建議政府擴大能源審計範圍,涵蓋低能源效益的老舊樓宇,並要求能源表現數據公開透明化,接受公眾監督。另外,他建議政府提供有針對性的財政誘因,例如稅務回扣、低息或零息貸款,支持樓宇翻新及推廣先進節能技術。他亦提到碳定價,指目前燃燒化石燃料的成本未能如實反映其對氣候變化和醫療系統的影響,建議政府落實碳定價,引入具效力的碳定價機制,如碳稅或碳排放交易,推動低碳轉型方案。

強化香港的可持續金融生態系統方面,洪表示,財庫局要求大型公眾責任實體(PAEs)於 2028 年前全面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惟對於「大型」的定義及「在香港有重要影響力」的標準並不明確。他建議證監會應將資產價值超過80億港元的基金經理界定為大型PAE,強制其採用ISSB標準。此外,基金經理須在投資及風險管理過程中考慮「氣候相關風險」,並作出披露。惟現行採用「自我界定」方式,地球之友建議所有資產價值達80億港元或以上的基金經理,須按進階標準披露氣候風險 。

記者 郭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