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人物誌|以光影解讀香港故事 溫祺德從電影探文化變遷
發佈時間:08:00 2025-09-04 HKT

臥底遊走黑白兩道,亦正亦邪,不僅主宰電影命脈,亦建構出多個膾炙人口的故事。來自比利時的溫祺德(Kristof Van den Troost),修讀中國研究出身,20多年前因深受香港電影文化吸引,獨自來港,也因電影更喜愛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他認為,臥底題材的電影既涵蓋歷史背景,也能呈現港產片的發展軌跡,從不同視角闡述香港故事。近日,他於大館策劃展覽,追尋影像與現實中的臥底身影,盼喚起大眾對經典作品的關注,並為業界帶來靈感。


「我以前沒有選擇,現在我想做個好人。」「對不起,我是警察!」「誰知道?」——熟悉的對白響起,劉德華、梁朝偉主演的《無間道》中,臥底在黑白兩道之間掙扎求存,一步一驚心。溫祺德踏入自己構建的光影世界,未有因罪案的黑暗而止步,反而越走越深,逐步與觀眾拆解臥底的內心世界。
《龍虎風雲》《無間道》串連歷史
溫祺德參與策劃的展覽《光影邊緣——香港電影的臥底世界》近日於大館舉行。該展通過8齣經典港產片,包括《邊緣人》、《龍虎風雲》、《英雄本色II》、《無間道》及《門徒》等,追尋影像以至真實中的香港臥底身影。大館內藏三大法定古蹟——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他說,展覽團隊以此為核心,串連有臥底元素的香港電影策展。


他指出,各電影既涵蓋歷史背景,又能呈現港產片發跡的時間線,從不同角度闡述臥底故事。觀眾可走入《龍虎風雲》的鐵皮屋經歷槍戰,屏息靜觀《辣手神探》的茶樓亂局,再步入《掃毒》的車禍場景。由決定策展方向至展覽對外開放,團隊只用了不足4個月的時間,他形容,「如上世紀80年代快速製作電影一樣」,效率其高。他感恩各方快馬加鞭,更輾轉聯絡到真實臥底人員受訪,令展覽增添現實的深度。

臥底的工作被搬上大銀幕,溫祺德笑言,真正的臥底人員將一切看在眼裏,雖明白電影是娛樂性質,但觀看時格外留神,甚至記下哪些情節與現實不符,仔細評論。真實故事配上獨特的電影評論,溫祺德的腦海中已構建出一份另類的臥底電影劇本,「故事不暴力,亦不壯觀,但對比嚴肅和悲傷的香港電影略帶幽默。」
籲業界擺脫公式 為觀眾帶來驚喜
不過,臥底元素在電影界已有典型公式,舊日「壞人原來是臥底」的情節曾是電影中的大反轉,觀眾難以預料,如今卻變得常規化,不再帶來驚喜。溫祺德認為,業界仍有空間「說好臥底故事」,但必須擺脫以往描繪的刻板印象,尋求突破,「電影的生命力在於創作人總能嘗試和創造,找到讓觀眾感到驚訝和有趣的方式。」
20多年前,溫祺德深受香港電影吸引,隻身從比利時來港修讀中國研究博士課程。他憶述,上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崛起,他正為未來躊躇,站在學術的分岔口,偶然閱讀了《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深感自己對中國了解不多,漸感興趣,便踏上中國研究的道路,「一切是偶然,起初我也不清楚自己將會學習甚麼,旁人看來並非明智的選擇,但我一開始便愛上了。」
窩宿舍燃電影研究小火苗
2003年,溫祺德前往上海當交換生,卻遭遇「沙士」停課,窩在宿舍看了大量華語電影,燃起投身電影研究事業的小火苗,「許多留學生都選擇離開,我是少數留下來的人。」至疫情受控,他在上海電影院看了張藝謀執導的《英雄》,至今仍記憶猶新。大學最後一年,他來到香港,撰寫有關香港電影的碩士論文,短時間觀賞大量港產片,並閱讀了許多香港電影相關書籍。
溫祺德回憶,來港前曾看過李小龍與張國榮的作品,亦曾向朋友借來《重慶森林》的錄影帶,看完摸不着頭腦,「我習慣看荷里活式敘事,《重慶森林》的風格較實驗性,有些不同。」那時他從未踏足香港,難以判斷電影的真實性,對演員亦較陌生,但最初的困惑逐步轉化為喜愛。他愛看王家衛的電影,喜歡張曼玉與梁朝偉,後來愛上劉青雲和黃秋生,至近年則欣賞楊樂文(Lokman)及廖子妤,「全是實力派演員,演技精湛。」
愛看王家衛戲 喜歡張曼玉梁朝偉
因為電影,溫祺德更加喜愛這個彈丸之地的歷史與文化。他直言,「從沒想過長時間留在香港,卻越待越久。」現時在大學執教,他常啟發學生,讓學生知道電影不止是一門生意,更是一門藝術,以及一個了解中國社會文化的途徑。
作為外國人,他眼中的香港電影充滿活力,「香港有豐富的傳統,這並不意味每部電影也很好,但不乏高水準、值得被記住的電影。」他指,過去30年來,大眾經常談論香港電影的危機,但他從未感到悲觀。他說,自己喜歡回顧過去,但昔日的作品不應被簡單複製,如80、90年代的電影不應總被翻拍,「電影業不是守舊的體系」。
近10年,他看到許多年輕導演嘗試不同方向,如拍攝社會議題電影,風格與昔日港產片不同,使他看到希望,「世界各地也處於調整期,我不認為香港電影會就此消亡。」他期望,是次展覽能喚起大眾對經典港產片的關注,從舊日輝煌中吸取靈感,創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新作品。


犯罪電影為題撰書 研究審查歷史
溫祺德研究中國及電影文化多年,曾以犯罪電影為主題撰書。
溫祺德指,修讀博士課程有關鍵轉捩點,「當時我想專注探討杜琪峯導演的作品,兩位導師提議為論文賦予歷史維度。」及後,他發現甚少學者記錄1980年代以前的香港犯罪電影史,便着手研究1940至1970年代的電影,後來更出版《Hong Kong Crime Films:Criminal Realism, Censorship and Society,1947-1986》一書,「他們一句話已對我產生深遠影響」。
他說,部分犯罪電影改編自真實案件,故事背景設於現代,貫穿不同時期,與社會有緊密聯繫。他研究香港電影審查制度的歷史,如1950和1960年代,涉及暴力或性犯罪受到嚴格審查。書中深入闡明殖民地審查制度的變化,對後代電影有何影響,並探討審查人員在壓力下如何放寬尺度,使本地上映電影類型不斷變化。
其著作記錄戰後至《英雄本色》的犯罪電影史,他透露,現正籌備續集,涵蓋範圍由1986年至今,現時已完成2個章節,或先以文章形式獨立發表部分內容,再結集成書,期望可在2027年完成。
記者:仇凱瑭
攝影:何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