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暴雨狂風痛擊漁農 業界求變應對衝擊 水浸失收改盆種換品種 抗浪魚排護漁獲增韌性
發佈時間:09:00 2025-08-29 HKT

與極端天氣共存系列 之 漁農生態篇
近年酷熱、暴雨與颱風交替出現,極端天氣逐漸模糊季節界線,為本地農漁業帶來沉重打擊。過去2個月,天文台5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不少農場嚴重水浸,大量農作物失收;颱風導致魚排及漁船損毀或翻沉,海水溫度、酸鹼值與鹽度的變化,亦令漁獲量明顯下降。面對持續的氣候挑戰,業界近年採用不同技術以尋求轉機,包括改變種植方法與品種、引入水質監測設備,以及轉用更耐用、抗風浪的魚排材質,期望提升行業的氣候韌性。本報將以系列報道,探討極端天氣如何影響各行各業,以及業界如何透過不同技術與策略,尋找應對氣候變化的出路。


今年截至昨日(28日),天文台共發出40次黃雨、16次紅雨及5次黑雨;其中,紅雨和黑雨均在7至8月錄得,黃雨亦有32次。此外,截至昨日晚上8時,本港今年共發出16個熱帶氣旋警告,數量較去年及前年同期分別多12及7次。
生態環境改變縮短作物周期
「收成從來沒試過像今年這麼差」,位於錦田的曾號農場因地勢較低,7、8月黑雨期間多次水浸。77歲的農場主興姐無奈道,預計本月收成的茄子、粟米及燈籠椒全遭浸毀,就連最「粗生」的韭菜也難以生長。她嘆言農地需時恢復,難料何時重新播種。

大棠豬君農園同樣有不少幼苗、瓜類作物被浸毀。負責人Andrew形容,今年雨水特別多,颱風亦較預期早到,去年同期西瓜及蜜瓜分別收成逾100及300個,今年僅得10多個西瓜,蜜瓜更是顆粒無收。他解釋指,瓜類授粉黃金期短,連日暴雨沖走花粉,導致無法結果,收入料較去年同期減半。

粉嶺明記有機農場的場主潘太說,暴雨令土地變得潮濕,影響植物根部生長,昆蟲亦無法授粉,本應盛產的節瓜大批枯死,秋葵亦減產一半。她透露,以往會到中環碼頭及西貢農墟擺檔,現時貨量僅夠供中環售賣。她指,近年夏天不斷升溫,縮短作物的成長周期,今年會考慮提早秋播。

中大卓敏生命科學教授、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指出,暴雨會沖走土壤中的微生物、微細昆蟲及營養,改變生物多樣性。水浸則會增加土壤黏性,不利需要疏水的作物生長,缺氧的環境亦改變土壤生態,「不再是原本種植時,空氣很容易到達土壤的狀態」。惟長期缺水同樣導致荒漠化,一旦突發暴雨,表層的有機質會被沖刷,而反覆暴曬和水浸,更破壞土壤可持續性。

塘水鹽度降低影響魚類繁殖
漁業同樣面對極端天氣衝擊。香港漁民青年會主席崔景恒表示,颱風「韋帕」襲港期間,部分小船被吹走或翻沉、木製魚排遭破壞,損失金額由數萬元至近10萬元不等。他又指,南海開漁後,有西面流域的漁民反映,暴雨後珠江三角洲一帶水質混濁,影響漁獲。他說,近年颱風季節有後移趨勢,業界亦曾討論是否需要調整休漁期。

港九漁民聯誼會理事長周水根說,極端天氣對漁民生計影響頗大,因新界西地理位置面向珠江三角洲多條河流,暴雨時淡水會湧入屯門海域,令海水鹽度降低,導致部分魚群因此遷移至較遠水域;酷熱天氣亦令鯧魚等推遲產卵,孵化亦變得困難,而作為珠江三角洲特產的「獅頭魚」現已相當稀少。

立法會漁農界議員何俊賢稱,新界魚塘在暴雨時有機會溢滿或塘壆被沖潰,出現「走魚」情況,造成經濟損失。強降雨亦令塘水鹽度降低,若緊接酷熱天氣,更會引發缺氧,威脅養殖環境。他亦指出,颱風與暴雨下無法開工,造成收魚延誤,影響市場供應。

海洋生物及珍珠貝專家甄華達指出,海水升溫會令部分魚類養殖期縮短;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融入海,造成海洋酸化,不利雙殼貝類生長。暴雨亦改變海水鹽度,使魚類耗費額外能量調節滲透壓,減慢生長速度等。
城大傳染病及公共衞生學系客座助理教授楊一補充,全球碳循環有83%經海洋進行,過去30年來海洋熱浪增加50%以上,至2100年全球海洋溫度料升1至4°C。此外,大多數魚類適合的酸鹼值介乎6.5至9,若低於4或高於11便無法存活。
她表示,海洋溫度上升及酸化,使部分浮游生物與魚群遷移,導致魚類分布、棲息地及食物鏈結構等發生改變,帶來不可預測的生態後果。她續引述研究指,到2050年熱帶地區的潛在海產捕撈量可能減少40%以上,高緯度地區反之上升,有機會引發國際漁業的資源分配衝突。

引進智能設備監測優化耕作
漁農自然護理署回覆本報查詢指,早前已開放緊急救援基金申請,支援受颱風「韋帕」及8月初暴雨影響的農漁戶。截至8月24日,已接獲1714宗申請,為合資格農戶批出逾1600宗申請,涉及超過300公頃農地,援助金額逾650萬元;另收到23宗捕撈、海魚養殖及塘魚養殖申請,已向8名海魚養殖戶發放共約5.4萬元,其餘個案仍在處理中。
儘管天氣難料,業界仍積極尋找方法應對。路旁的小花生命農莊共同創辦人Phoebe表示,近月颱風及暴雨導致瓜類失收,但亦令她發現盆種的作物存活率更高,故未來計劃以盆種方式栽培甜瓜,並試種耐熱的椰菜花。

林漢明建議,可利用工廈作室內多層種植,並改種高價值蔬菜或食用花,抵銷電力等成本。他亦提出可從三方面應對極端天氣,包括研發種子;用大數據監測氣候變化,及優化耕作。他舉例指,内地引進農業機械人、使用無人機噴灑農藥,希望本地農業能持開放態度,接納新技術,「我們的農業不一定要人拿鋤頭去耕田」。
有逾30年海魚養殖經驗的漁民羅廣財亦分享,現時使用的魚排已從木製轉為高密度聚乙烯(HDPE)及鋼製,可抵禦12級強風,節省維修費用,配合水質監測設備,能隨時掌握海水鹽度、氧氣含量等數據,減少損失。
甄華達認為,除應用智能設備監測,可透過雜交和基因篩選,養殖耐熱、具經濟價值的品種,例如在塔門和南丫島,已有漁民養殖較耐熱的雜交鮑魚。他續指,內地有養殖區會在夏季將水產「北移」,本地可考慮與內地合作,「水質受到污染、水淡時,或可用船運去其他地方養殖。」
無法精準量化損害 天災險保費高難落實
近年極端天氣越見頻繁,漁農業卻因保障不足,面對沉重損失。業界認為天災保險可減輕負擔,但受制於行業的高風險特性、資金池不足,加上缺乏精準數據量化損害,造成保費過高等問題,相關保險至今仍未能在港落實。
立法會漁農界議員何俊賢指出,漁業風險較高,目前沒有保險公司願意承擔。他提到,因無法準確統計漁獲存活率,導致保費過高,「一籠魚值100萬元,就要交100萬元保費。」他認為,或需待人工智能(AI)技術更成熟,準確率達90%以上,保費才能合理化,「要靠AI釐定受保魚價和數量。」
此外,養魚戶也需改善防護設施,減少外界風險,才能提高受保空間。他亦建議可與內地合作,建立更具規模的資金池。
農業方面,中大卓敏生命科學教授、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指出,香港以小農戶為主,現時風險全由農戶承擔,建議由政府帶頭推行天災保險。

業界冀政府提高補助金抗逆
為支援受天災影響的漁農戶,政府設有緊急救援基金,惟業界普遍認為金額不足以彌補實際損失。漁護署則回應,基金旨在協助盡快復業,而非賠償性質。
有農場主指出,有機農場投入成本更高,但補助金額與普通農場一樣,有時僅得1000多元,期望當局能提高金額。
香港漁民青年會主席崔景恒亦說,希望政府能考慮提高金額。他舉例,有海魚養殖戶過去僅獲約6000元補助,遠不足以抵銷損失。另有養魚戶期望當局放寬基金補助條件,容許大型養魚場申請。
漁護署表示,補助金額會按業界運作情況、工資及其他開支變動作出調整,現水平已能協助受影響漁農戶購買復業所需物資及支付額外人工。署方亦會派員實地視察,並根據《執行指引》發放補助金。
署方強調,一般情況下,大型養殖場不會獲考慮,但若因天災陷入特別困境,亦曾有個別個案獲發緊急救援基金。
記者:潘明卉
--
與極端天氣共存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