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26個沿海地點擬建防洪牆 改善雨水排放系統
發佈時間:18:27 2025-05-23 HKT

全球暖化下極端天氣頻生,本港土木工程拓展署與渠務署去年分別完成研究,制定出「應對氣候變化的長遠防洪和海岸管理策略」,並將於下周二(27日)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簡介研究結果及相應措施。土拓署已挑選26個沿海地點,興建防洪牆等「沿岸多層保護措施」,預料2027年完成,涉款約3億元;渠務署則正推展15項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預計涉逾170億元,當中最快完成的地下蓄洪池會是尖沙咀,預計2027年落成,其餘工程會於2030年底前陸續完成。
當局完成氣候研究 制定漸進式防洪策略
據發展局今日(23日)向立法會提供的文件顯示,土拓署與渠務署分別在2024年年底,完成了「海岸管理計劃研究」和「應對海平面上升和極端降雨的防洪管理策略規劃研究」。前者分析了氣候變化下風暴潮、風浪和海平面上升對本港沿岸地區的影響,而後者則分析了氣候變化下極端降雨和海平面上升對全港各區的水浸風險。
兩項研究全面分析包括本世紀中(即2050年)以及本世紀末(即2100年)的中等和很高溫室氣體排放情景,制定中期和長期的防洪和海岸管理策略。結果發現香港本地的氣候變化參數,在本世紀中,不管在中等或很高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的差別並不顯著。然而,視乎各國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採取行動的成效,有關影響於本世紀末時則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土拓署及渠務署會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採用「適應、應變和管理」(ARM)的策略,以應對未來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土拓署「堅守防線」 應對海平面上升
其中,土拓署在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漲的應對策略上,採用「堅守防線」,即維持現有海岸防線或提升其防禦能力,具體措施包括會繼續透過多層保護的設計,即擋浪牆、可拆卸式擋水設施等,緩減沿岸水浸風險和減輕水浸帶來的影響。署方亦已檢視全港逾1000公里海岸線,已識別26個高風險地點,包括大澳、杏花邨等作沿岸改善措施,另挑選了11個將於本世紀中有一定風險的地點,包括西灣河碼頭、小西灣等,作超前部署。
政府消息人士相信,「堅守防線」策略到本世紀末大致仍可管控水浸風險,惟鯉魚門及大澳兩個低窪地區,在本世紀仍會有一定水浸風險,至世紀末如果在很高溫室氣體排放的情況下,或有需要改變策略,例如考慮採取更複雜、成本更高的「向海推進」措施。
重點推「韌性防洪」概念 工程與科技並舉
另外,渠務署亦制定了「綜合防洪管理策略」以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同樣結合ARM措施,重點推廣「韌性防洪」的概念,以增強城市的韌性,提升本港於氣候變化下整體的防洪能力。在適應方面,署方目前15個有截流、蓄洪及疏浚工程項目正在施工,包括元朗防洪壩計劃,黃大仙、九龍塘及尖沙咀均有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等,預計會在2030年底前陸續完成。除了施工中的工程項目外,署方正在各區規劃工程項目。
在應變方面,渠務署力推藍綠排水建設,即在極端降雨情況下利用一些公共空間或休憩設施土地作蓄洪用途,發揮一地多用的好處。擋水措施方面,會推廣採用新一代不同類型的防水閘/屏障及擋水板;管理方面則持續強化「及時清渠」、採用創新科技、加強資訊發放等多方面的措施,包括增加緊急應變隊伍及應急行動基地的數目、引入強力排水機械人、試行人工智能的水浸監測系統和新型的水浸監測裝置例如內澇監測器等。
記者 趙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