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丫海難死因│驗船督察年檢時無帶圖則靠目測 否認未留意兩艙之間須設水密門屬失誤

更新時間:12:19 2025-05-21 HKT
發佈時間:12:19 2025-05-21 HKT

120多名港燈員工及親友於2012年的國慶日晚上,登上「南丫四號」出海觀賞煙花後遭港九小輪「海泰號」撞穿沉沒,在數分鐘内共39人葬身大海。死因庭今日進入第12日研訊,時任海事處驗船督察憶述為「南丫四號」做年檢時「應該無帶到」相關圖則,惟根據當時新法例《2006年工作守則》中卻提到驗船人員在檢查船隻時需帶備圖則,遭質疑沒有留意舵機房與油箱房之間要設置水密門是失誤時,則反駁「唔同意」。

驗船督察周兆鵬稱2011年2年檢無帶圖則靠目測

時任海事處驗船督察周兆鵬供稱,在2009年任職本地船舶安全組機械分科,負責做船隻的年度檢查,在2011年曾為「南丫四號」做過2年1度的年檢。死因研訊主任向周兆鵬指出,當時已對檢驗船隻規例實行新法例,以《2006年工作守則》作依歸,作船隻的2年檢時需要檢查船殼内部結構,周兆鵬同意,並稱有為「南丫四號」檢驗内部結構。周兆鵬被問及檢驗時有否帶備圖則時,回應「唔記得 應該無帶到」,遭質疑如何確認船的情況與圖則相符時,則表示「假設佢無變動過」。死因研訊主任關注其假設基礎如何出現時,周兆鵬提出「望到結構無大改動」,且船隻亦通過以往的檢驗,並認爲新船檢驗時理應已符合圖則。周兆鵬續被問及在檢驗時是否需要檢查水密艙壁,則回應「用目視觀察 睇下有無異常、變形、鏽蝕」,同意曾觀察過「南丫四號」的水密艙壁。

周安國說艙壁水密門只在新船建造時檢驗,之後毋須重複。盧江球攝
周安國說艙壁水密門只在新船建造時檢驗,之後毋須重複。盧江球攝

倘見兩艙之間有開口亦不會起疑因:信同事已計好

周兆鵬另同意自己曾進入過「南丫四號」的船艙,惟對於舵機房與油箱房之間有個開口就「無印象」,明言當時「一路行一路睇 無異常就去下個艙」,並稱「嗰刻無諗咁多」,指自己假設船隻結構沒有改動,就會「覺得係個通道」。周兆鵬被問及檢查時會否特別留意是否有改動痕跡,表示「會望一望 如果經過嘅話」,遭質疑假若見到兩艙之間的開口爲何亦不會起疑,則回應「假想當時計數嘅同事已經計好咗」,被問及是否不會深究時,明言「可以咁講」。周兆鵬再稱「好似第4年先需要(檢查壓載物)」,承認當時沒有為「南丫四號」檢查壓載物,另指「有懷疑就睇(圍板)」,稱若沒有進行過維修或變動則不會留意。

同意圖則顯示兩艙之間要設水密門惟否認當時無發現屬失誤

遇難者家屬由大律師譚俊傑代表向周兆鵬引述《2006年工作守則》要求年檢需要帶備圖則,周兆鵬同意並指要帶總佈置圖及安全圖,惟因每日要檢驗的船隻數量多而未必有時間在驗船前檢閲圖則,亦「唔記得」為「南丫四號」檢驗前是否有閲讀過相關圖則。遇難者家屬一方續引述「南丫四號」的總佈置圖中顯示的5條實線是否代表水密艙,周兆鵬回應「就咁睇係」。遇難者家屬一方另引述《2006年工作守則》提及,船隻的水密艙壁要設置水密門,周兆鵬回應「要有嘅」。遇難者家屬一方指出,若周兆鵬有閱讀過「南丫四號」的總佈置圖,或會知道兩艙之間要設置水密門,周兆鵬回應「就咁睇覺得似係」。遇難者家屬一方質疑,周兆鵬沒有留意到要設置水密門是失誤,周兆鵬不同意。周兆鵬在海事處代表大律師羅蔚山的提問下,表示在現場為「南丫四號」進行年檢時,「覺得唔係水密」。

合約驗船督察指新船建造已驗艙壁水密門日後毋須重複

時任海事處合約驗船督察周安國供稱,在2006年任職本地船舶安全組機械分科,大學主修輪機工程,現時已退休約10年,在2007年曾為「南丫四號」做過4年1度的最後檢查。死因研訊主任指出若負責4年1度大檢的同事記錄部分需要跟進項目時,在最後檢查的同事要協助跟進,周安國同意。周安國另同意在大檢時要檢查船隻的水密裝置,包括水密門等,亦要檢查船上加上的壓載物。惟周安國表示僅檢查船隻甲板以上的水密裝置,而甲板以下的水密設施則不理會,僅會檢查甲板以下的機械等。周安國補充「(甲板以下的水密裝置)唔係我哋階段去睇,造新船嘅時候應該睇咗」。

周安國在遇難者家屬代表大律師譚俊傑的提問下,明言負責最後檢驗的同事的確「唔特別清楚」當年的年檢類型。周安國遭質疑如何得知最後檢查僅檢查甲板以上的水密裝置,則回應「嗰時新入行,都係問同事 跟師傅」。遇難者家屬一方指出海事處的文件檢查要求上「字面」並沒有提及是甲板以上或以下的水密裝置,周安國稱「我同意嘅」,惟當時「跟師傅」都指示爲檢查甲板以上的水密裝置。遇難者家屬一方質疑當時的海事處職員對檢驗水密裝置的位置沒有統一的理解,周安國反駁「條條船結構都唔同,好難要department整全套嘢出嚟」。周安國續引述個人理解,認為艙壁水密門理應在新船建造時已進行檢驗,「新船就已經要做,(船隻)造好咗唔會重複做步驟」。

驗船督察陳兆興指水密裝置應在最後檢查時

陳兆興。盧江球攝
陳兆興。盧江球攝
舵機房與油箱房之間的開口,F艙為舵機房,E艙為油箱房。圖片來源:南丫海難獨立調查委員會
舵機房與油箱房之間的開口,F艙為舵機房,E艙為油箱房。圖片來源:南丫海難獨立調查委員會

檢驗

時任海事處驗船督察陳兆興稱,1999年開始於本地船舶安全組船體分科工作,同年及2000年曾為「南丫四號」做過檢查。陳兆興憶述,亦是在1999年負責跟進同事王文偉早前在「南丫四號」檢查中註明的「未完成」項目,理解當時是為4年1度年檢的「未完成」項目進行再次檢驗,包括船頭甲板面燒焊、二氧化碳滅火器等,惟當日沒有帶備圖則,因「無呢個要求」。陳兆興提及檢驗時,曾進入「南丫四號」的主機房,除此以外的其他地方則「唔會經過」,被問及是否得知舵機房與油箱房之間有開口、及是否有量度圍板高度時,則明言並非其職責所在而「唔會知」及「唔關我事」。

陳兆興續憶述,曾在2000年負責進行「南丫四號」的1年檢,包括檢查船殼外部,指1年檢的指引「無要求入船艙」。陳兆興記起船東在檢驗船隻當日,提及船尾有裂痕而作了修補,因此陳兆興曾進入舵機房檢查修補位置,亦有用高壓水槍射水檢驗。被問及當時有否檢驗水密裝置時,陳兆興回應「無!唔關我事,我嘅工作範圍唔包括」,假若見到兩艙的開口亦不會留意「心目中只係完成任務」。遇難者家屬代表大律師譚俊傑向陳兆興提問,在4年的大檢是否會預留較多的時間,約3小時左右,陳兆興回應「係咁上下」。陳兆興認爲水密裝置理應在最後檢查時進行檢驗,解釋船隻每年的檢查包括年檢及最終檢查。陳兆興在海事處代表大律師羅蔚山的提問下,認爲年檢與最後檢查同日發生的「機會唔大」。

前高級驗船督察余極全:僅負責跟進有問題項目

庭上讀出時任海事處高級驗船督察余極全的證人供詞,他在1991年加入海事處任職助理驗船督察,屬本地船舶安全組的船體科,負責審批圖則及驗船工作。余極全曾為「南丫四號」在新船發牌前進行過3次檢驗,分別是1995年12月、1996年1月及2月的兩次最初檢驗及最後檢驗。余極全憶述,曾在1995年前往荔枝角道財利船廠,負責檢查「南丫四號」的推進軸、急輪及舵棍等,再進行試力測試後便在文件上確認及簽署,當時不需要進入置於竹篙灣財利船廠的實體「南丫四號」,僅負責材料檢驗,因而不需要帶備圖則。

由於海事處另外的驗船督察馮偉文在1995年11月檢驗「南丫四號」的船體時,註明數項「未完成」的項目,因此余極全在1996年1月到達竹篙灣財利船廠,為「南丫四號」進行跟進檢查,相關被馮列明的「未完成」項目,包括船尾補裝扶強裝置等。余極全提及這次有進入「南丫四號」的船體内部檢查,亦進入過舵機房,惟承認當時沒有帶備圖則,因爲他認爲自己僅是負責跟進有問題的項目,而非檢查舵機房及油箱房之間的艙壁結構。 

最後檢查包括目視及手搖方式檢查座椅

在同年2月,余極全負責在財利船廠為「南丫四號」進行最後檢查,基於入職時同事的教導,余極全遂檢查了安全設備,包括航行燈、響號、滅火設備、油櫃截油設備等,亦檢驗了救生設備是否有損壞及數量是否足夠,包括救生衣、救生圈等。余極全憶述,當時另檢查了甲板面裝置,包括用目視及手搖的方式檢查座椅等。余極全其後發現「南丫四號」欠缺警號設備及未有後備航行燈膽等,下令要複檢不足地方,因而沒有發出驗船證書。

余極全被問及何時會檢驗新船的水密裝置時,回應指理應在檢查船艙結構時,由驗船督察手持構造圖進行核對,若發現欠缺水密裝置時,就會將其記錄並要求船東跟進,亦要告知下一名驗船督察再次檢查相關項目。余極全補充在驗船證書發出後,船隻的水密裝置,包括水密艙、水密門等理應在最後檢查時進行,通常用目視觀察水密裝置是否有滲漏,同事一般亦不會複檢已檢驗的項目,亦不會檢查水密門位置及核對圖則,除非有負責檢驗的督察曾註明要再次檢驗的有問題項目。余極全遭質疑是否有檢查過「南丫四號」的圍板時,則表示「唔記得」,理應由負責相關項目的職員負責。

海難發生後,余極全疑因未能察覺兩艙之間無安裝水密門,而涉公職人員行爲失當罪被捕,惟在警誡錄影會面下拒絕回答任何關於「南丫四號」的問題。

相關新聞:
南丫海難死因│前海事處驗船督察曾建議南丫四號船艙圍板高度須達300毫米 以符合「藍書」指引
南丫海難死因│海事處總驗船督察:唔會將圖則由頭睇到尾 同意舊有驗船制度有缺憾
南丫海難死因│船廠董事羅愕瑩同意是南丫四號項目最終決策人 須承擔建造紕漏責任
財利董事指南丫四號早期設計已定舵機房與油箱房中間不設水密門 遭質疑說法與調查報告不乎
南丫海難死因│財利維修部經理指不負責檢查救生設備 不主動查詢需做年檢類型「唔係我哋嘅責任」

本案由死因裁判官周慧珠主理,死因研訊主任由李希哲代表,39名遇難者一併展開研訊,不設陪審團;有利害關係方為海事處、經營「海泰號」的港九小輪控股有限公司、分別負責建造及經營「南丫四號」的財利船廠、香港電燈有限公司;趙少琼的胞弟趙炳全、家屬梁淑玲坐家屬列席聽審。

39名遇難者為區曉霖、鄔寶甜、張月媚、許嘉偉、李瑞蘭、郭亮瑩、蘇貴媛、林日、司徒英、伍彩霞、郭文曦、張頌軒、徐蓮好、王惠娥、林基玉、比索志豪、梁頌彩、易慧、黃麗珍、黎翠玉、徐志偉、陳敏盈、陳榮基、鄭燕蘭、劉靜嵐、梁家杰、李詠梅、甄子祈、古文昌、趙少琼、林蔚懿、胡毓芬、傅玉靈、林嘉敏、劉文麗、陳巧鑾、鄭先鑫、何黃佩蘭、徐凱盈。當中包含8名兒童,他們於2012年10月1日晚上,在南丫島對海域被淹死。

案件編號:CCDI-1075-1113/2012(MC)
法庭記者:黃巧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