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五打風?GFS揭示最新路徑 天文台前台長︰10日後變數極大(附詳細預測路徑)

更新時間:16:58 2025-05-20 HKT
發佈時間:16:58 2025-05-20 HKT

【打風/颱風/天氣/天文台/路徑預測/GFS/ECMWF/ICON】近日本港天氣不穩,颱風即將到來?有媒體昨日(19日)以「巨型熱帶氣旋」下周五逼港為題,引述美國全球預報系統(GFS)預測,指下周南海將有熱帶氣旋生成,之後在海南島附近「直角轉彎」往北靠近廣東沿岸,並在下周五(5月30日)最接近香港,在汕尾附近登陸。

打風︱最新預報揭示或移向沖繩

不過今日(20日)記者翻查GFS最新預測,這個「風暴」已經大幅縮小,接近香港期間並非其強度頂峰,烈風範圍亦是集中在其南端,未必直接影響香港。而據GFS預測,該系統隨後將分別受兩股氣流影響,6月1日左右逐漸移向台灣。

3大熱帶氣旋路徑預測結果不一 尚存變數

雖然美國GFS模型預測南海可能生成熱帶氣旋,但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及德國氣象局(ICON)等最新模擬均未顯示類似結果。但距離預測時間仍為之尚早,加之熱帶氣旋的生成路徑受多重因素影響,變數極多。不同預報模式之間存在差異,情況實屬正常,預測模式只能視作參考。

按過去經驗,華南沿岸一般6月起,熱帶氣旋活動會較活躍,5月影響香港的風暴也出現過,例如去年的熱帶風暴「馬力斯」,但總體數量較少。

而根據天文台今年3月的預測,本港今年有機會於「6月或之前」踏入風季,「10月或之後」結束,進入香港500公里範圍內的熱帶氣旋數目為正常至偏多,約5至8個。

梁榮武:十日後變數極大 「有無風暴」也可能有誤差

天文台前助理台長、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指出,市民平時在網上看到的預報,ECMWF也好、GFS也好,數值誤差可以很大,「要是預報到十日後的事,誤差可以達到幾百公里以上,甚至有無風暴產生都可能是一個問題。」他解釋,因為天氣本身就是一個混沌的系統,大量因素疊加起來而成,「就像『蝴蝶效應』,一個初始條件有輕微不同,長期分別可以很大。」

他指要真正學懂氣象,當然需要緊貼電腦預報模式的發展,並且參考多個模式,做「集成預報」,得出自己的結論。「這些電腦模式其實都是將不同的氣象因素加在一起,再由電腦預計未來的發展,總有一定參考價值。」所以他指市民解讀這些電腦時就要小心,不能「跟車太貼」,笑言:「如果見到有人話『十日後打風』就當正係真,鍾意打風嘅朋友多數都會失望!」他認為這些電腦預報模式其實也有用途,市民如果看到十日後,有個別預報認為可能有風暴接近,便做好兩手準備預案,但重申變數很大,應緊貼其發展留意變化。

岑智明:「非常不建議」在10日前就「預測」風暴來臨

天文台前台長岑智明則指,「非常不建議」在10日前就「預測」風暴來臨,實際上全世界官方預測,對於熱帶氣旋一般只會預測5至7日,沒有什麼官方預報可以去到7日以上,因為變數實在太大,「5日(誤差)都講緊400公里,7日甚至可能600公里以上,入唔入到南海都好難講。」

他指,這視乎各大網上平台的出發點,如果純粹追求點擊,誇大風暴強度及對香港的威脅,這現象近年很常見,但相信有留意氣象資訊的市民都會明白「隨時置之不理,當笑話睇」。

天文台前台長岑智明。
天文台前台長岑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