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渠務署加大緊急應變隊規模 引進排水機械人防水浸
發佈時間:16:00 2025-04-14 HKT

【雨季/渠務署/水浸/排水機械人】本港雨季即將來臨,渠務署署長莫永昌表示,該署已經趕在今年雨季前檢查過往曾經發生水浸的地點,及時清渠;緊急應變隊伍規模亦會增加20隊,強化水浸應變能力。他提到,該署近年引入機械人協助渠務工作,今年就最新引入4部強力排水機械人,加快水浸事故處理效率。
極端天氣帶來特大暴雨和超強颱風 為香港帶來前所未有挑戰
莫永昌今日(14日)在記者會上表示,近年極端天氣帶來的特大暴雨和超強颱風,為香港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回顧去年2024年總降雨量為2310毫米,比正常值2431毫米低5%,去年全年沒有發出過黑色暴雨警告,但37次黃色暴雨比往年多,另有4次紅雨警告。渠務署緊急事故控制中心去年共啟用7次,所有水浸個都能夠在1至2小時之內完成清理,恢復道路正常使用。
莫永昌指,天文台已預測2025年全年降雨量約為2100至2700毫米,屬正常水平。但他強調,水浸與否還要視乎降雨密度等,即使總降雨量高亦不代表會出現嚴重水浸。渠務署今年進一步強化緊急事故控制中心的應變能力,緊急應變隊由160隊增加至180隊,應變運作基地亦增至逾30個。預防水浸的恆常巡查地點由2024年的220個,提升至2025年的240個。
被問到2023年世紀暴雨後當局的改善措施,莫永昌指渠務署去年已更新設計手冊,將當時世紀暴雨的每小時158毫微米降雨量納入標準,「所以今日設計的主要防洪工程或設施,係會採用2023年500年一遇的標準做設計。」他又提到,當年發生嚴重水浸的地方,例如黃大仙、柴灣等都作了各項針對性改善惜施,例如加建入水口或排水沙井,黃大仙港鐵站及商場亦安裝了擋水裝置。
渠務署近年積極應用創新科技,包括早年引入的檢測機械人及清淤機械等,今年更最新引入4部強力排水機械人「龍吸水」、「小禹一號」、「小禹二號」及「小禹三號」,令渠務署現時有超過30部工作機械人。莫永昌透露,4部新的排水機械人總成本少於300萬元,其中性能最強大的龍吸水造價不多於100萬元,每小時吸水量最高可達800立方米,連續工作8小時。
渠務署向一眾記者現場示範使用「龍吸水」排水,該機械人可設由1至10不同的排水強度,其中只有最弱的1級排水強度容許記者靠近觀摩,其餘強度下記者只能站在較遠的安全距離,足見其排水量大。

署方進一步介紹,相對於傳統排水裝置,這些內置水泵的排水機械人體積較小、流動性高;它們更可無線遙控,能憑着履帶輕鬆通過複雜的地形環境,包括攀爬樓梯及斜坡,特別適用於處理鄉村、馬路及地下停車場內的水浸,「2023年黃大仙商場地庫的水浸情況,『龍吸水』一樣處理到。」
渠務署相信,新的4部排水機械人將主要用於極端天氣下一些大面積的排水工作。惟莫永昌強調,該署今年才剛全新引入排水機械人,「點樣使用,係需要我哋繼續累積經驗」,指署方會於天文台發出水浸警報時超前部署,4部機械人都能隨時出動,目前初步預料水浸情況至少100毫米或以上,才會動用機械人,並會評估降雨延續時間、地區水浸風險及實際地形環境。
另外,渠務署指由於元朗市中心有部分地區是低窪地帶,一般地勢高度僅高於海平面4至5米,考慮到極端天氣下,例如超強颱風「山竹」和「天鴿」襲港等便會使海平面上升令元朗水浸。政府遂斥資逾46.6億元,進行元朗防洪壩及明渠改善工程,雨水泵房及相關設施地基工程已完成,目前正進行挖掘,同樣將於2030年前分階段完成。
署方重點介紹,元朗防洪壩會是本港首次採用排水量法每秒50立方米的超級排洪泵,並計劃同時安裝6台,即總流量達每秒300立方米,相等於可以每分鐘抽乾7個標準遊泳池,排洪能力相信會是亞洲第一。同時,你會安裝行季節流系統,將受污染的旱季流等,引流至污水收集系統。至於明渠活化工程將會重點美化明渠牆身及如何設施,將明渠改建成綠化河道。

記者 趙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