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碩士畢業港漂陷求職騙局 7日被騙21萬 群組不斷訊息轟炸「搞得失去頭腦」
發佈時間:12:30 2025-11-06 HKT
【詐騙/網上騙案/防騙】網上騙案屢見不鮮,近日一名港大碩士畢業的25歲港漂女子陳小姐(化名),透過LinkedIn應徵卻在7日內被騙共計21萬元。陳小姐畢業後留港工作一年,應徵了一份以「遠程市場營銷」為名的工作,任務是於網上平台購物「刷單」以賺取佣金。雖然她全程覺得「不對勁」,但因看到最初獲利及群組成員分享下,還是選擇相信並進行多次轉帳,在最後發現要投入15萬元,且此前匯入的款項均不能取出時,才懷疑自己被騙,並向警方報案。警方回應《星島頭條》查詢時則指,經初步調查,案件列作「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暫未有人被捕,呼籲市民在網上或社交媒體尋找工作時, 應對聲稱「賺快錢」的途徑有所警惕。
騙徒一度出示註冊營業執照
陳小姐聲稱自己於10月初在LinkedIn平台看到某公司招聘「遠程市場營銷」的職位,因急於賺錢,隨即投遞簡歷。其後一名自稱該公司人力資源部的Ethan透過通訊軟件聯絡她,並出示英國合法註冊的營業執照。
Ethan介紹指,公司主營市場推廣、商業諮詢及IT諮詢等業務,有關職位核心工作是通過購買冷門或新品牌產品,提升曝光率,購買後可拿回本金並獲得利潤,具體操作則需在另一個網站進行。陳小姐查閱該網站背景後,顯示其為英國合法註冊,在香港、澳洲及美國均設有網點,便降低了戒心。
「刷單賺佣」 職位要求存款及完成40次刷單
該職位的操作要求帳戶內需先存入最低300元,完成40件商品的刷單任務後,方可全額提款,而每件商品均會產生相應收益,例如4,500元的商品可賺取200元。Ethan一開始會親自帶領操作,先自行存入部份資金,陳小姐毋須輸入金額便陸續獲利,以初步建立信任。
初期推薦的商品金額多為數百元,其後逐漸漲至數千元、甚至數萬元。當存入款項達到3萬元時,陳小姐曾產生懷疑,但得知只剩最後兩個商品任務,期望「投入最後一筆就能取回所有錢」,最終選擇繼續加碼。
提款時被拒 再被要求升級帳戶
當陳小姐存入最後一筆7萬元、完成40件任務準備提款時,對方卻表示其普通帳戶每日限提10萬元,而此時陳小姐已累計存入逾10萬元,要求升級帳戶才能全額提取,並承諾升級後不會增加額外任務。然而升級後,對方不僅多增10個任務,推薦商品的金額也越來越高。
最後一個任務推薦的是一款「CHANEL 1995 Diamond-Quilted CC Heart Handbag」,售價高達30萬元,當時陳小姐帳戶餘額為15萬元,仍需補逾15萬元才能完成任務,此時她才徹底醒悟,確認自己受騙,且已無餘錢繼續匯款,最終選擇報警,而在整個過程中,已合共被騙21萬元。
銀行曾阻轉帳 群組成員教解鎖
陳小姐坦言,整個過程中都覺得「有點不對勁」,而且自己並未實質性工作,僅靠點擊鍵盤就能賺錢,深知「天上不會掉餡餅」。被問到為何起初會認為這筆錢可以提出來時,她解釋稱除了是初期確實獲利外,更因加入了一個20多人的群組,群內成員不斷分享獲利經歷,甚至在轉帳遇到問題等,也恰好有人出來討論解決方法。
陳小姐憶述,剛進群時就有一名「真人頭像」的女生主動搭話,詢問她當日投入金額,並表示自己曾有擔心,但了解平台運作後便放心。另有一名女生也分享自己在半信半疑中選擇相信的經歷,「搞得我真的覺得失去頭腦」。
期間,陳小姐透過銀行轉帳款項至7、8個不同人士的帳戶,中途曾有一次銀行因異常轉帳將其帳戶鎖定,但群組內剛好在指導如何破除鎖定,因此繼續按照指導方式完成轉帳操作。
壓力極大 不斷自問「要怎麼辦」
感歎自己做錯後,陳小姐稱從未將此事告知任何親友,原因是在投入7、8萬港元時已壓力極大,不斷糾結是否要繼續投入以取回之前的錢,走在街上都不斷自問「要怎麼辦」,直到確認受騙時「已經哭不出來」,坦言「發生這件事後,我已經不相信任何東西了。」
警方:今年網上求職騙案損失7.7億
香港警務處回覆稱,確認黃大仙警署10月17日接獲1名25歲女子報案,經初步調查,案件列作「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交由東區刑事調查隊第四隊跟進,暫未有人被捕。
根據警方統計,今年1月至9月,已接獲3,566宗網上求職騙案,損失金額達7.72億元。警方呼籲,市民在網上或社交媒體尋找工作,應謹記刷單賺佣騙案,騙徒會在交易初期,將購物金額及佣金轉帳予受害人,讓受害人不虞有詐,墊支更多貨款以求賺取更高佣金,但騙徒在取得款項後便失聯。

警務處又指,對於聲稱能「賺快錢」的途徑,以及薪金高、即日出糧、在家工作或免費旅遊,對求職者年齡及學歷要求低、無需工作經驗及不用提供履歷但報酬異常優厚的職位,應有所警惕;應徵前應先了解公司背景、業務、工作性質及地點等;面試時,若聘方提出不合理要求,如要求申請貸款、墊支購買貨品等,應立刻拒絕;如有任何懷疑,應立即終止交易,或致電「反詐騙協調中心」的24小時即時電話諮詢求助。

提防「刷單賺佣」求職騙局
-
如果僱主要求你在未正式上班前墊支費用或保證金,或以「刷單員」、「下單員」或「點讚員」等作招徠,這極可能是騙案;
-
如果僱主在招聘廣告並没有交代其公司資料,或只留下社交媒體或即時通訊軟件的帳號作聯絡,便須加倍留神;
-
提醒身邊親友提防受騙;
-
懷疑受騙,應致電「防騙易18222」熱線查詢。

延伸閱讀:恒生私有化|證券總會籲股民提防詐騙 勿信第三方代辦實物股票 一文睇清5大Q&A

延伸閱讀:近一成中小學生曾墮騙案 平均損失1100元 有人誤信零風險投資被呃1萬

延伸閱讀:港銀推「無卡提款」十年 慳時間兼防騙案 每日最多可提1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