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七旬的哥心血管三塞二 公院通波仔等足十年未入手術隊

更新時間:07:00 2023-12-10
發佈時間:07:00 2023-12-10

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在本港十分普遍,若有冠狀動脈血管出現堵塞,隨時命懸一線。的士司機謝先生約於10年前發現在3條冠狀動脈中,有一條已「塞了七成」,另一條亦「塞咗一半」。私家醫院建議他「通波仔」(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免除後患,惟他考慮到手術費不菲,決定轉向公立醫院求醫。

醫生:喺香港醫療制度下未使通住

豈料多年來,公院醫生一直只採用藥物控制策略,並未安排他入「手術隊」。他曾追問其在公院的主診醫生,為何其建議與私院截然不同,「佢答得好文雅,話係醫學角度(我)係需要通波仔,但喺香港醫療制度下就未使通住。」

現年70歲的謝先生每年均會驗血,約十多年前一次檢查中,發現血壓突然飆高,隨即按私家醫生建議,接受磁力共振檢查,結果三大冠狀動脈僅得一條正常,「私院看了報告建議我『通波仔』,但一問才知手術費差不多要20萬元,實在負擔不起,沒法子只能取了轉介信去公院排期。」

不過,謝先生在公院卻未能進入輪候「通波仔」 的隊伍,需先接受藥物治療。此後,謝先生一直服用薄血藥、降膽固醇及降血壓類藥物,每次在心臟科覆診僅量血壓及問症,「次次都係問有無心口痛等病徵,取藥後便了事。」直至一年後,他被安排接受電腦掃描,因發現患鼻竇炎及喉嚨「有粒泡」,再被轉介至其他公院,「新界東聯網所有醫院我去勻曬,後來又再轉去老人科。」

醫護以曾俊華心臟病發為例:無優待

謝坦言,自知「心有事」,一直提心吊膽,外出必隨身攜帶「脷底丸」,亦困惑公院的治療建議為何與私院完全不同。他說:「問過公院心臟科點解,醫生用坑渠嚟比喻,稱坑渠塞到滿還是可以去水。」醫護人員更「講故事」,稱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2009年心臟病發時,也是暈倒後才送入公院「通波仔」,「高級公務員也不會有優待。」

惟隨着年齡增長,危機顯現。至2020年時,謝先生不時出現心跳加速、心口「乸住痛」跡象,每次持續十多秒,即不敢怠慢往急症室求診,但醫生卻說他沒問題,認為可能是心理作用。他回想,自從知道血管出問題後,已戒煙戒酒,定時服藥,每周量血壓的數值亦正常,「曾問公院為何不再為我照磁力共振,確認3條冠狀動脈的現況,但醫生指他病情穩定,要排很長時間,反建議寫轉介信給他到私院進行。」

對於未來的治療路向,謝先生指公院心臟科已為他「close file」,促他若有不妥才到急症室。家人近日討論應否回內地「通波仔」,但他坦言對內地醫生的信心不大,「但現在看到深圳口岸全部都乾乾淨淨,已經改觀。」

醫生:緊急時通波仔危險性更高

港大臨床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姚啟恒指,不時見到公院病人在輪候進行「通波仔」手術期間發病,結果需做緊急手術。且因急性心臟病發無法預測,病人可能在街上或家中發病,未及入院已死亡。即使及時送院,病人也可能因心肌梗塞,引致心臟肌肉逐步壞死,使其身體狀況變得相當不穩定,增加「通波仔」的難度,他坦言:「假設正常通波仔手術的危險性是1%,緊急情況下通波仔會令危險性增至5%。」 

姚啟恒續指,國家醫療保障局在前年起集體採購「通波仔」手術使用的血管支架,使支架成本大幅下降至約1,000元人民幣(約1,100港元)一條,與本港動輒逾一萬港元一條,相差10倍;手術費亦大幅下降,以植入1至2個支架計,港人在內地動刀僅需4至5萬元人民幣。

心臟科專科醫生胡志和表示,一般評估需否「通波仔」要看三大現象,一是病人曾有疼痛,二是冠狀動脈中有血管已阻塞7成或以上,三是心臟供血不足,「血管塞幾多成並不是唯一的金標準。」

醫管局:年進行約7000「通波仔」手術

醫管局回覆指,近年每年平均處理逾兩萬宗冠心病新症,年均進行約7000宗「通波仔」及約500宗「搭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醫管局專科門診亦會就新轉介個案實施分流,若輪候期間病人的狀況有變,可返回所屬專科門診評估是否需將診期提前,或可考慮到急症室求診,但該局未有直接回應病人平均需輪候多久才能進行「通波仔」手術。被問到血管需「幾成塞」才會排期做手術,局方指「通波仔」及「搭橋」手術均有不適用情況,需由心臟科或心胸外科專科醫生因應臨床情況作決定。

記者:脫芷晴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