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魔法|無花果樹可將二氧化碳變石頭 科學家:抗暖化新希望

更新時間:20:17 2025-07-12 HKT
發佈時間:20:17 2025-07-12 HKT

「淨零減碳」是全球共同課題,種樹能解決嗎?當樹木落葉枯萎,在枯葉枯枝腐敗後,又會釋放二氧化碳,所以效果不彰。然而科學家發現,一種在肯亞的無花果樹,竟然可以把二氧化碳轉化為石頭,這或許是對抗二氧化碳的新希望。

轉草酸鈣 遇細菌真菌變碳酸鈣

美國創辦的網上科學新聞平台《每日科學》報道,來自肯亞、美國、奧地利和瑞士的聯合科學家團隊調查森林時發現,肯亞有些無花果樹具有一種非凡的能力:它們可以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CO2),並通過一系列的化學工程,先形成草酸鈣(oxalate)晶體,存於樹根、樹幹當中,之後遇到細菌與真菌的作用,將草酸鈣分解成碳酸鈣,碳酸鈣質地就像石頭一樣,例如水泥的主成分石灰岩就是碳酸鈣。

相關新聞: 冰島公司把二氧化碳變石頭

蘇黎世大學的羅利博士(Mike Rowley)表示:「我們知道植物產生草酸鈣已有一段時間,但往往只研究它們對身體造成的負擔,草酸鈣是腎結石的主要成分,所以飲食要特別避免。但現在我們注意它的碳封存潛力。」他認為,如果以農林複合模式種植,一方面生產糧食,另一方面將二氧化碳以有機碳的形式封存,可一舉兩得。 」

會生成大量草酸鈣的樹木,往往集中在熱帶地區,第一個被證實具有活躍草酸-碳酸鹽途徑的樹木,是大綠柄桑(學名:Milicia excelsa)。這種樹的一生中,平均可以在土壤中封存大約一噸的碳酸鈣。

大綠柄桑可封存一噸碳酸鈣

科學家正在對比哪一種無花果樹最值得栽培,他們發現一種為韋克菲德無花果(Ficus wakefieldii),封存二氧化碳的效果最強。他們目前正計劃透過量化其需水量和果實產量,更詳細的分析不同條件下二氧化碳的封存量,來評估該樹種是否適合農林複合經營。

羅利博士說: 「我們相信,草酸-碳酸鹽途徑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尚未被充分探索的減碳途徑,未來我們種植林業或果樹時,可以考慮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