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一日有25小時? 地球自轉離奇加速 科學家:今年有3日短過24小時

更新時間:15:29 2025-07-12 HKT
發佈時間:08:40 2025-07-12 HKT

據科學家觀察顯示,由於地球自轉速度加快,今年夏天三個日子——7月9日、7月22日及8月5日,預計會比標準日(86,400秒)縮短1.3至1.51毫秒。有外媒報道指,地球自轉速度自2020年起顯著加快,科學家利用原子鐘(透過測量原子振動精準計時)觀察,2024年7月5日曾創下最短日紀錄,比標準日快1.66毫秒。

地球自轉速度歷史數據︰

倫敦大學天體物理學家格拉漢姆·瓊斯(Graham Jones)引用美國海軍天文台及國際地球自轉服務(IERS)數據,精確測量「日長」(Length of Day, LOD),即地球完成一次自轉所需的時間,精確至毫秒。

  • 2020年:7月19日,日長縮短1.47毫秒。
  • 2021年:7月9日,日長同樣縮短1.47毫秒。
  • 2022年:6月30日,日長縮短1.59毫秒,創當時紀錄。
  • 2023年:自轉略為放緩,未破紀錄。
  • 2024年:多日打破紀錄,成為原子鐘時代最短日出現最頻繁的一年。

地球自轉加速原因

科學家尚未完全解釋地球自轉加速的原因,但提出以下可能因素:

  1. 月球軌道影響:國際地球自轉服務(IERS)指出,當月球遠離地球赤道(如7月9日、7月22日及8月5日),其引力對地球的拖曳減弱,導致自轉加速。
  2. 地球內部動態:利物浦大學地球物理學家理查德·霍姆(Richard Holme)解釋,地球核心的液態金屬流動可能改變地球形狀與質量分佈,影響自轉速度,類似溜冰者收緊手臂加速旋轉的原理。
  3. 氣候變化影響:《時代雜誌》引述NASA研究,2000年以來,冰川融化導致地球軸心偏移約30英尺,雖通常使自轉減慢,但其他因素可能逆轉這一效應。厄爾尼諾等天氣模式及高空風亦可能影響質量分佈。
  4. 地球磁場減弱:地球磁場減弱可能降低與太陽及星際場的相互作用阻力,促使自轉加速,但此說法未獲主流科學界確證。

地球自轉加速有何影響

雖然毫秒級的日長變化對日常生活無感,但對依賴精準計時的科技系統影響顯著:

  • GPS與衛星系統:GPS導航需納秒級(十億分之一秒)精度,毫秒偏差可能導致定位錯誤。
  • 通訊與金融網絡:電訊網絡及高頻交易依賴原子鐘同步,時間偏差可能引發技術故障。
  • 原子鐘與世界協調時(UTC):全球以UTC為標準時間,當地球自轉與原子鐘時間差距達0.9秒,IERS通常會加入「閏秒」以校正。自1972年以來,已加入27個閏秒(最近一次為2016年12月31日)。若自轉持續加速,專家預計2029年可能需首次引入「負閏秒」,即刪除一秒,這將是原子鐘時代的首次,對全球系統需廣泛軟件更新。

自轉加速之後是減速?

報道指,長期而言,月球引力使地球自轉逐漸放緩,每世紀日長會增加約1.4至1.7毫秒。威斯康星大學地質學家斯蒂芬·邁耶斯(Stephen Meyers)預測,地球將有一日可能延長至25小時,不過估計會是2億年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