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居不止樓宇設計 配套須到位|龍漢標

更新時間:12:07 2025-08-12 HKT
發佈時間:12:07 2025-08-12 HKT

政府「長者友善樓宇設計」工作小組最近制訂方案,提出涵蓋十六項強制設計要求,包括住宅單位須設更寬敞之入口大門、增加走廊空間及住宅樓宇至少一個主要入口設自動門等,並將透過修訂《建築物(規劃)規例》實施,廣泛適用於新建私人住宅樓宇、商住樓宇以至商場等,藉以回應人口老化的趨勢。政策出台,各界固然樂觀其成,然而若要真正回應長者之實際所需,各項配套措施必須及時跟上,方能令長者安居之路行穩致遠。

長者安居之路上,不可忽視龐大的群體 — 中產退休人士。根據政府數據,65歲或以上自置居所的業主在 2021年已超過28萬人,現時保守估計已突破30萬。他們在職時納稅甚多,享受福利甚少;即使已供滿物業,仍須每季繳納差餉及地租,對於已退休並無收入而言,負擔殊不為輕。倘能針對長者自住物業,推行差餉地租寬免措施,對中產退休人士而言,實在是及時甘露,有助於他們安享晚年,無憂而居。

根據政府數據,65歲或以上自置居所的業主在 2021年已超過28萬人,現時保守估計已突破30萬。
根據政府數據,65歲或以上自置居所的業主在 2021年已超過28萬人,現時保守估計已突破30萬。

中產退休人士不容忽視

不少中產人士原以為買樓自住便是穩妥的退休安排,殊不知至退休之年,物業亦年事已高,維修開支接踵而來。政府將於明年修訂《建築物條例》,對不遵守驗樓驗窗通知業主加重刑罰。此舉固然合理,惟樓宇維修動輒數以十萬計,所有業主須分擔費用,對退休人士而言實為沉重負擔。

舊樓維修負擔重

現有資助計劃可謂捉襟見肘。「樓宇更新大行動2.0」撥款60億元預計下一個財政年度用盡;「優化升降機資助計劃」之45億元亦將於本財政年度耗盡。此外,「有需要人士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對長者夫婦設有約180萬元資產限制(不計自置物業價值),門檻過低,令不少中產長者無法受惠。但他們退休後無收入的同時,卻隨時要應付龐大維修及日常開支,身陷「高不成、低不就」之尷尬境地。筆者建議政府為相關資助津貼計劃再度注資,並重新檢討資產上限,務求令更多中產退休人士能獲資助。

資助計劃應檢討

除了落實長者友善樓宇的強制設計要求外,發展局亦聯同香港綠色建築議會推出「長者友善樓宇」自願認證計劃,涵蓋其他長者友善設計元素,凡獲認證之項目可申請總樓面面積寬免,藉此鼓勵業界積極參與。

將軍澳樂頤居為房協的「長者安居樂」計劃下的屋苑。
將軍澳樂頤居為房協的「長者安居樂」計劃下的屋苑。

鼓勵更多長者友善設施

筆者建議,當局宜再進一步,推動新建樓宇引入更多長者友善設施,例如是透過五感體驗促進長者心理健康的「感官刺激」花園、非牟利性質的長者專屬商店及咖啡廳、供舉辦長者活動的多功能活動空間、輪椅專用泊車位以及供網上聯繫的視像互動廳等,並將此等設施從樓面面積及地積比率計算中豁免,以提升業界採納意欲,改善長者生活質素,真正落實「安居養老」之願景。若政府各部門能步調一致,釐清定義,必能令政策順利落實,早日見效。

長者友善樓宇設計不僅是回應人口老化的社會責任,更蘊藏推動「銀髮經濟」的潛力,帶動建築設計、樂齡科技等相關產業發展,創造多元經濟效益。倘政府進一步加強寬免範圍,業界必能與政府配合,更積極引入長者友善設計元素,以提升項目價值,亦同時回應社會所需,可謂一舉兩得。

香港中產階層昔日為本地繁榮穩定盡獻所能,今步入退休之年,社會理應予以適度支援。政府近年推動長者友善樓宇設計,固然值得支持,惟若要令各階層的退休人士安享晚年,提升幸福感,相關配套措施亦須同步到位。惟有如此,香港方能真正成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溫暖家園。

龍漢標
立法會地產及建造界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