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居不止楼宇设计 配套须到位|龙汉标
发布时间:12:07 2025-08-12 HKT
政府「长者友善楼宇设计」工作小组最近制订方案,提出涵盖十六项强制设计要求,包括住宅单位须设更宽敞之入口大门、增加走廊空间及住宅楼宇至少一个主要入口设自动门等,并将透过修订《建筑物(规划)规例》实施,广泛适用于新建私人住宅楼宇、商住楼宇以至商场等,借以回应人口老化的趋势。政策出台,各界固然乐观其成,然而若要真正回应长者之实际所需,各项配套措施必须及时跟上,方能令长者安居之路行稳致远。
长者安居之路上,不可忽视庞大的群体 — 中产退休人士。根据政府数据,65岁或以上自置居所的业主在 2021年已超过28万人,现时保守估计已突破30万。他们在职时纳税甚多,享受福利甚少;即使已供满物业,仍须每季缴纳差饷及地租,对于已退休并无收入而言,负担殊不为轻。倘能针对长者自住物业,推行差饷地租宽免措施,对中产退休人士而言,实在是及时甘露,有助于他们安享晚年,无忧而居。

中产退休人士不容忽视
不少中产人士原以为买楼自住便是稳妥的退休安排,殊不知至退休之年,物业亦年事已高,维修开支接踵而来。政府将于明年修订《建筑物条例》,对不遵守验楼验窗通知业主加重刑罚。此举固然合理,惟楼宇维修动辄数以十万计,所有业主须分担费用,对退休人士而言实为沉重负担。
旧楼维修负担重
现有资助计划可谓捉襟见肘。「楼宇更新大行动2.0」拨款60亿元预计下一个财政年度用尽;「优化升降机资助计划」之45亿元亦将于本财政年度耗尽。此外,「有需要人士维修自住物业津贴计划」对长者夫妇设有约180万元资产限制(不计自置物业价值),门槛过低,令不少中产长者无法受惠。但他们退休后无收入的同时,却随时要应付庞大维修及日常开支,身陷「高不成、低不就」之尴尬境地。笔者建议政府为相关资助津贴计划再度注资,并重新检讨资产上限,务求令更多中产退休人士能获资助。
资助计划应检讨
除了落实长者友善楼宇的强制设计要求外,发展局亦联同香港绿色建筑议会推出「长者友善楼宇」自愿认证计划,涵盖其他长者友善设计元素,凡获认证之项目可申请总楼面面积宽免,借此鼓励业界积极参与。

鼓励更多长者友善设施
笔者建议,当局宜再进一步,推动新建楼宇引入更多长者友善设施,例如是透过五感体验促进长者心理健康的「感官刺激」花园、非牟利性质的长者专属商店及咖啡厅、供举办长者活动的多功能活动空间、轮椅专用泊车位以及供网上联系的视像互动厅等,并将此等设施从楼面面积及地积比率计算中豁免,以提升业界采纳意欲,改善长者生活质素,真正落实「安居养老」之愿景。若政府各部门能步调一致,厘清定义,必能令政策顺利落实,早日见效。
长者友善楼宇设计不仅是回应人口老化的社会责任,更蕴藏推动「银发经济」的潜力,带动建筑设计、乐龄科技等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多元经济效益。倘政府进一步加强宽免范围,业界必能与政府配合,更积极引入长者友善设计元素,以提升项目价值,亦同时回应社会所需,可谓一举两得。
香港中产阶层昔日为本地繁荣稳定尽献所能,今步入退休之年,社会理应予以适度支援。政府近年推动长者友善楼宇设计,固然值得支持,惟若要令各阶层的退休人士安享晚年,提升幸福感,相关配套措施亦须同步到位。惟有如此,香港方能真正成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温暖家园。
龙汉标
立法会地产及建造界议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