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白堊紀 漁民捕44公斤「活化石」
更新時間:11:32 2019-05-29 HKT
發佈時間:11:29 2019-05-29 HKT
發佈時間:11:29 2019-05-29 HKT

黑龍江撫遠一名漁民周一(27日)誤捕一條44公斤重已有魚卵的達氏鰉,年齡有20歲,背部和尾部有傷口。報警後,撫遠市沿江邊境派出所民警將達氏鰉送往救治站。達氏鰉起源於白堊紀,和恐龍同時代,被稱為「活化石」。目前牠正接受治療,待產卵及康復後送回海裏。
目前正值黑龍江、烏蘇里江春漁期,周一(27日)下午,黑龍江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派出所接報,在黑龍江72公里處有漁民誤捕一尾被稱為「活化石」的達氏鰉。
警方到達現場發現,達氏鰉尾部有傷,於是迅速與漁業部門取得聯繫。經技術人員鑒定,這尾達氏鰉系雌性,因捕撈過程中已對其造成傷害,需要送往撫遠市鱘鰉魚放流站進行救治。警員與技術人員共同將該達氏鰉送達放流站。經測量,這尾達氏鰉體重44公斤,雌性,年齡在20歲以上,背部和尾部有傷口,但目前來看,生命跡象平穩,無生命危險。這尾達氏鰉已有魚卵,目前正在放流站由專業人員進行救治,待其產卵並身體痊癒達到放生條件時,專業人員將把它和魚苗選擇合適地點放生。
達氏鰉,俗稱鰉魚,是淡水魚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物種起源於距今一億三千萬年的白堊紀,曾與恐龍在地球上共同生活過,其原始古樸的外形1億多年來幾乎沒有改變,為瀕危野生保護動物,也是全世界唯有黑龍江流域才有的珍貴魚類,被生物學家稱為「活化石」,具有珍貴的科研價值。
目前正值黑龍江、烏蘇里江春漁期,周一(27日)下午,黑龍江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派出所接報,在黑龍江72公里處有漁民誤捕一尾被稱為「活化石」的達氏鰉。
警方到達現場發現,達氏鰉尾部有傷,於是迅速與漁業部門取得聯繫。經技術人員鑒定,這尾達氏鰉系雌性,因捕撈過程中已對其造成傷害,需要送往撫遠市鱘鰉魚放流站進行救治。警員與技術人員共同將該達氏鰉送達放流站。經測量,這尾達氏鰉體重44公斤,雌性,年齡在20歲以上,背部和尾部有傷口,但目前來看,生命跡象平穩,無生命危險。這尾達氏鰉已有魚卵,目前正在放流站由專業人員進行救治,待其產卵並身體痊癒達到放生條件時,專業人員將把它和魚苗選擇合適地點放生。
達氏鰉,俗稱鰉魚,是淡水魚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物種起源於距今一億三千萬年的白堊紀,曾與恐龍在地球上共同生活過,其原始古樸的外形1億多年來幾乎沒有改變,為瀕危野生保護動物,也是全世界唯有黑龍江流域才有的珍貴魚類,被生物學家稱為「活化石」,具有珍貴的科研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