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棋盤︱科大建醫學院眾望所歸 政界冀「安撫」落選大學
發佈時間:08:30 2025-11-19 HKT
去年《施政報告》政府提出籌建本港第三間醫學院,吸引科大、理大及浸大競逐,最終由科研實力最強、準備工夫最足的科大中選。多名熟悉大學運作及行會中人皆表示,科大勝出是意料中事,其角色定位、財務安排與政府要求不謀而合,但其餘兩間大學在過程中亦落力爭取,政府要想辦法「安撫」。
3間大學為爭取籌辦醫學院各出奇謀,以科大表現最進取,校長葉玉如前年已約見議員摸底及帶隊參觀。去年校方高調成立顧問小組,陣容星光熠熠,由醫學界老行尊梁智鴻任主席,成員包括哥倫比亞大學醫學教授何大一、諾貝爾化學獎得主Roger Kornberg,頗有「志在必得」氣勢。
相關新聞:
第三間醫學院︱科大成功籌辦新醫學院 自資20億清水灣建新大樓 目標2028年迎新生
科大獲批設第三間醫學院 學生:助大學打造新形象 解決醫生不足問題
科大前期工作最足 向官員政界「打晒招呼」
理大成立的專家諮詢委員會亦有不少猛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因應港府財赤,校董會主席林大輝更拍心口,校方會承擔醫學院遷入牛潭尾校區前的所有前期開支,現屆甚至下屆特區政府不用出分毫。浸大專家團亦有諾貝爾獎得主背書,醫學院定位較傾向大灣區融合。
今次科大脫穎而出,有熟悉科大運作人士直言,由政府第一日邀請各大學提交意見書起,科大已被看高一線,皆因科大在政府未公布計劃時已向官員、議員「打晒招呼」,討論新醫學院倡議及策略定位,雖然另外兩間大學建議書亦出色,但科大前期準備工作已領先一大截。
科大準備充足,亦可體現於「組班」工作。雖然新醫學院2028年才迎來首批醫學生,但據聞組建醫學院班底工作已如火如荼進行,包括醫學院院長一職,比其他大學的步伐明顯更快。
從角色定位而言,科大醫學院與港大和中大不全然是競爭關係,教研重點各有不同,特別是政府着重「錯位發展」;科大醫學院除注重臨床工作與教學,亦重視醫生同時做科研,科大把兩者結合成為一大優勢。
有建制中人認為,科大成功申辦醫學院,身兼港區人大代表的葉玉如居功不少,她在今年兩會建議加強醫學人才培養,特別是「醫師科學家」,即同時具備科研能力及臨床診療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對醫療科技的長遠發展具戰略意義,此一概念獲不少支持。
知情人士:科大只需政府出資三分一 財務因素拋離對手
據悉,科大方案除在技術層面較佳外,另一關鍵因素是在財務上優於另外兩間大學。浸大和理大方案均需要政府出資七成左右,但科大方案是政府、自資和募捐各佔約三分之一,政府負擔低很多。
3間大學的建議書各有千秋,新醫學院由科大中選,難免「順得哥情失嫂意」。官員昨在記者會亦「安撫」浸大及理大,讚揚他們的建議書有遠見,會派人跟進。兩間大學雖失望,但均表示尊重政府決定;港大、中大亦齊聲支持,盼與科大合作各展優勢。
有行會成員指,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提出的條件,例如科研能力、資金安排、課程認證等,實際上只有科大最符合,反映當局本身已有一定傾向性,但理大和浸大在過程中亦落力爭取,認為政府「要照顧他們的感受」,例如在其他項目多支持兩間大學發展。
行會昨日除拍板新醫學院花落誰家,亦有討論電費調整,兩電平均淨電費明年起減逾2%。有建制中人指,立法會選舉在即,盡早公布減電費消息,有助帶動社會面氣氛,但會否因此有利投票率則言人人殊。
聶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