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棋盘︱科大建医学院众望所归 政界冀「安抚」落选大学

更新时间:08:30 2025-11-19 HKT
发布时间:08:30 2025-11-19 HKT

去年《施政报告》政府提出筹建本港第三间医学院,吸引科大、理大及浸大竞逐,最终由科研实力最强、准备工夫最足的科大中选。多名熟悉大学运作及行会中人皆表示,科大胜出是意料中事,其角色定位、财务安排与政府要求不谋而合,但其余两间大学在过程中亦落力争取,政府要想办法「安抚」。

3间大学为争取筹办医学院各出奇谋,以科大表现最进取,校长叶玉如前年已约见议员摸底及带队参观。去年校方高调成立顾问小组,阵容星光熠熠,由医学界老行尊梁智鸿任主席,成员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医学教授何大一、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oger Kornberg,颇有「志在必得」气势。

相关新闻:

第三间医学院︱科大成功筹办新医学院 自资20亿清水湾建新大楼 目标2028年迎新生

科大获批设第三间医学院 学生:助大学打造新形象 解决医生不足问题

科大前期工作最足 向官员政界「打晒招呼」

理大成立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亦有不少猛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因应港府财赤,校董会主席林大辉更拍心口,校方会承担医学院迁入牛潭尾校区前的所有前期开支,现届甚至下届特区政府不用出分毫。浸大专家团亦有诺贝尔奖得主背书,医学院定位较倾向大湾区融合。

今次科大脱颖而出,有熟悉科大运作人士直言,由政府第一日邀请各大学提交意见书起,科大已被看高一线,皆因科大在政府未公布计划时已向官员、议员「打晒招呼」,讨论新医学院倡议及策略定位,虽然另外两间大学建议书亦出色,但科大前期准备工作已领先一大截。

科大准备充足,亦可体现于「组班」工作。虽然新医学院2028年才迎来首批医学生,但据闻组建医学院班底工作已如火如荼进行,包括医学院院长一职,比其他大学的步伐明显更快。

从角色定位而言,科大医学院与港大和中大不全然是竞争关系,教研重点各有不同,特别是政府着重「错位发展」;科大医学院除注重临床工作与教学,亦重视医生同时做科研,科大把两者结合成为一大优势。

有建制中人认为,科大成功申办医学院,身兼港区人大代表的叶玉如居功不少,她在今年两会建议加强医学人才培养,特别是「医师科学家」,即同时具备科研能力及临床诊疗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医疗科技的长远发展具战略意义,此一概念获不少支持。

知情人士:科大只需政府出资三分一 财务因素抛离对手

据悉,科大方案除在技术层面较佳外,另一关键因素是在财务上优于另外两间大学。浸大和理大方案均需要政府出资七成左右,但科大方案是政府、自资和募捐各占约三分之一,政府负担低很多。

3间大学的建议书各有千秋,新医学院由科大中选,难免「顺得哥情失嫂意」。官员昨在记者会亦「安抚」浸大及理大,赞扬他们的建议书有远见,会派人跟进。两间大学虽失望,但均表示尊重政府决定;港大、中大亦齐声支持,盼与科大合作各展优势。

有行会成员指,筹备新医学院工作组提出的条件,例如科研能力、资金安排、课程认证等,实际上只有科大最符合,反映当局本身已有一定倾向性,但理大和浸大在过程中亦落力争取,认为政府「要照顾他们的感受」,例如在其他项目多支持两间大学发展。

行会昨日除拍板新医学院花落谁家,亦有讨论电费调整,两电平均净电费明年起减逾2%。有建制中人指,立法会选举在即,尽早公布减电费消息,有助带动社会面气氛,但会否因此有利投票率则言人人殊。

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