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北辰提無約束力議案促研中小學課程融入AI教學 朱國強:香港起步不遲但取態保守
發佈時間:11:56 2025-05-22 HKT

立法會大會今早(22日)續會,討論由「實政圓桌」田北辰提出,「積極配合國家以至全球趨勢,研究進行中小學課程架構改革」的無約束力議員議案。
田北辰表示,人工智能是近年世界發展的關鍵詞,坦言近10年人工智能開始商業化、應用化、普及化,不再像30年前般遙不可及,形容這個浪潮勢不可擋,全世界都在看如何可分到一杯羹,國家在此方面更很有遠見,領導人多次強調是重點國策。
田北辰關注中小學課程是否仍用傳統方法教學
他指人工智能高速發展正改變人類生活及學習方式,關注香港中小學的學習方式,是否仍然如舊,讀傳統學科、用傳統方式去教育,還是因應最新發展要有所改變,反問人工智能如何去涵接所有的學科。他以自己正就讀小三的孫女為例,常識堂要學屏風效應,以往學生是單向接收、「死記、爛背」,現在有些互動,由學生砌模型再由老師試驗等,差不多要花一堂時間。
他表示有了人工智能,學生就可以指下模型的相,再問人工智能那個會造成較低的屏風效應及原因,過程更可透過不同因素,透過問事去學習,完成後再由老師驗證及總結,做到老師、人工智能及學生互動。他認為傳遞知識不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如何篩選及運用知識。
循舊制融人工智能 憂當局「Hea住來做」
他認為若只依舊必修科教人工智能,學生進入職場再作職場培訓,當局就是「Hea住來做」,但有人可能會說很多教授都是一把年紀,對人工智能未必很熟悉,故最好是由大學主動去尋找很熟悉人工智能的專家,與校內教授交流培訓等。
朱國強:香港AI教學起步不遲但步伐不夠大
教育界朱國強表示,無可否認人工智能可有助推動個人化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更有利於師生評估學習進度作適時調整。他提到北京市於3月發表《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今年9月起中小學就會開始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同時加強教師培訓發展。
他表示反觀香港,教育局早於兩年已推出,涵蓋編程及計算思維概念的「高小增潤編程教育」,亦有涵蓋人工智能倫理、計算機視角等的「初中人工智能課程」,建議每間學校以10至14小時去施教,認為香港起步不遲,但步伐不夠大、取態亦保守。
他舉例官方小學教材只學基本編程而未涉獵人工智能,到初中階段才會用人工智能示範創作歌詞,雖然課程未教但小學生已認識,坦言不少小學生已識得用人工智能做功課、畫畫或作故仔等,認為如何善用才是問題,當局應更積極及放手予學生,從小解難動手做,而非為編程而編程。
管浩鳴:學生側重應試技巧缺乏批判性思維
選委界管浩嗚表示,香港作為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和國際創科中心,教育體系必須與時並進,緊隨國家戰略與全球趨勢,為培育具備未來競爭力的新一代人才作出準備。
他續稱,本港中小學課程長期以傳統學科知識為核心,強調學術成績及考試導向,尤其在「中學文憑試」的壓力下,學生側重於應試技巧,不但令學生在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方面的培養受到限制,更缺乏充裕的時間去探索興趣和建立社交能力,這種「一試定終身」的模式亦導致老師的教學趨向應試化。
他指現有的「STEAM課程」大多停留在單一學科知識內容的累積,缺乏跨學科知識的整合性設計,難以培養學生疑難排解的能力,隨著數碼化社會的發展,隱私安全、數據倫理和版權保護等議題日益重要,可惜現行課程仍未將其列為必修內容,顯然與時代脫節。
他建議政府推出「教師AI培訓計劃」,透過在職進修課程,全面提升教師的AI知識與教學能力,並透過稅務優惠等政策誘因,鼓勵企業贊助學校設立創科實驗室、購置AI教學設備,並提供學生實習計劃,拓展實踐學習機會。
江玉歡:學生思維可能陷入路徑依賴陷阱
選委界江玉歡認為,如能夠善用 AI技術,可以豐富教育資源、切合學生學習節奏,不過她指技術便利性暗藏認知退化的風險,因當學生依賴AI完成作文構思、數學推理、倫理判斷,學生思維可能陷入路徑依賴的陷阱,而大腦神經可能因為缺乏自主思考的刺激,而逐漸「凍咗」。
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表示,教育局推動人工智能教育的中長遠目標為,在教師層面,局方會先以人工智能加科目的方式,鼓勵教師在任教科目當中善用人工智能;學生學習方面,局方正循序漸進由高小開始逐漸讓學生接觸編程和人工智能,到初高中逐步提高要求。
針對人工智能技術衍生的問題,他表示局方已經在香港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架構上加強有關資訊評估、保障個人資料和私隱等部分,並新增認識應用新興及先進資訊科技時,所衍生道德議題的內容。
記者:郭詠欣、曾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