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常犯陷阱:過度控制影響孩子自主學習 家長學習「放手」3個貼士︳兒童心理

更新時間:15:12 2025-11-13 HKT
發佈時間:15:12 2025-11-13 HKT

在少子化與高壓競爭的社會中,越來越多香港父母成為「直升機父母」,事事干涉、隨時盤旋在孩子生活上空。雖然出發點是愛與保護,但過度介入會剝奪孩子的自主性,削弱其自信心與成長的自然動力。過度保護亦會對孩子心理造成一定影響,產生依賴與焦慮的形成機制。這次將說明如何透過適當放手,幫助孩子發展健康的自我認同與心理韌性。

剝奪自主的後果

心理學家Erik Erikson在其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指出,兒童在「自主對羞愧」及「主動對罪惡」階段(約二至六歲)會逐步建立獨立與主動性;青少年期則為「身份認同對角色混亂」的關鍵階段。若父母長期控制孩子的選擇與行動,他們的自主性將受阻。過度保護的孩子常出現「學習無助」現象,即使具備能力,也會懷疑自己能否勝任,甚至傾向依賴他人決定一切。過度保護與青少年焦慮症、強迫傾向及自我效能感低落密切相關。當孩子無法經歷「試錯」的過程,他們對生活挑戰的耐受力會降低,任何小挫折都可能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甚至退縮回父母的庇護下尋求安全感。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容錯空間的重要性

家庭是個互相影響的動態系統。若父母持續在每個決策節點替孩子「鋪路」,孩子的責任感與行為控制能力將無法成熟,而容錯空間正是建立心理韌性的核心。當孩子被允許犯錯、經歷失敗,並在支持性的環境中學會修正自己,他們的自我效能感與自信心自然增強。例如,讓孩子決定早晨穿甚麼衣服、如何規劃放學後的活動,雖是日常小事,卻是成長的重要練習。父母可透過「建設性失敗」策略引導孩子 —— 即允許發生可控的錯誤,並鼓勵其反思過程而非結果。這樣孩子可逐漸學會自我調整,並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將控制化為支持

「直升機式控制」往往源於父母內在的不安全感與焦慮。有這樣情緒的父母可能來自對比較和競爭的恐懼,有機會是因父母的原生家庭所影響,或源於對孩子未來的擔憂。父母必須先覺察並處理自己的焦慮,才能真正將關懷轉化為支持。健康的親子互動模式應從「主動控制」轉為「後援支持」。父母的角色應是提供安全基地(secure base),讓孩子在需要時回來尋求協助,而非過度介入每個細節。當孩子感受到被信任與尊重,他們更容易在挑戰中展現自我。我建議父母練習「延遲干預」 ——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立即出手,而是先觀察、傾聽,再適時提問:「你覺得該怎麼辦?」這不僅培養問題解決能力,也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聲音被聽見,進而建立自我的判斷概念。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家長如何學習「放手」的3個小貼士

  1. 從小事開始讓孩子自己決定,如選擇衣服、安排遊戲時間,都是培養自主的起點;
  2. 容許孩子犯錯並從中學習,失敗是最佳老師,父母應關注學習過程而非結果;
  3. 轉為支持角色而非全程控制,在孩子尋求幫助時介入,而非主動干擾。

 臨牀心理學博士鄭穎珩Profile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院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學會會員

臨牀心理學博士鄭穎珩
臨牀心理學博士鄭穎珩

 

相關文章︳小朋友乖巧聽話其實是「消極配合」?3步用助孩子打開心扉︳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輔導孩子重拾校園正能量 3個和孩子一起建立返學適應力小貼士︳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父母要勇於跟孩子認錯 給家長重建親子關係的3個小貼士︳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管教常犯陷阱:當父母的憤怒成為孩子的枷鎖 3個家長自我控制情緒小貼士︳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管教常犯陷阱:口是心非的壓力 關心孩子學業也要留意的3個說話技巧小貼士︳兒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