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教育︳「激勵」增加成就感學得更投入 以激勵代替獎勵從小培育孩子的內在動機 ︳林秋霞專欄

更新時間:15:33 2025-11-03 HKT
發佈時間:15:33 2025-11-03 HKT

當孩子表現優秀時,你會如何回饋他?
你會選擇「獎勵」,還是「激勵」他?
哪一種主力啟動「外在動機」,哪一種集中培育「內在動機」?
兩者對小朋友的成長有甚麼長遠的影響?

「獎勵制度」與「激勵制度」的分別

教育和心理界常常討論「獎勵制度」(Reward System) 和「激勵制度」(Motivation System)的異同及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它們都是用來鼓勵學習或改變行為的工具,然而在本質和成效上卻迴然不同。

「獎勵制度」指運用外來獎勵以強化行為的系統,啟動孩子的「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例如給予貼紙、玩具或讚揚作為完成任務的回報。其重點是短期的行為改變,讓孩子為了獲得獎勵而努力,常見於課室管理,例如「完成作業得『星星』」,但這可能讓孩子依賴外部刺激,而非內在興趣。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激勵制度」指培養孩子「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的系統,讓孩子因為學習本身有趣、能帶來成就感或個人成長而主動參與。其重點在於內在滿足感,例如透過課堂中有趣的遊戲設計,讓孩子因為好奇心而學習,或肯定孩子的努力而非結果,協助他們建立「我喜歡學習」的感覺。這強調興趣培養和自主學習,適合孩子發展持久的學習習慣。運用比喻來說,「激勵制度」就像栽種樹木,讓孩子從根部(內在)成長;「獎勵制度」則像澆水(外在)成長,短期有效,但若使用過度,很有可能令樹根變弱。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辨別你是在「獎勵」還是在「激勵」
以下從學校學習、家庭生活、人際互動、接受挑戰、面對挫敗等五方面,舉例運用「獎勵制度」與「激勵制度」不同表達的句子,看看我們究竟是在「獎勵」,還是在「激勵」孩子。

點擊圖片瀏覽「獎勵」與「激勵」運用法:

「內在動機」比「外在動機」重要

哪一種制度,對孩子的成長會有長遠的正面影響?
從上述的例句中,突出了「獎勵制度」是為了「得到東西」而去做一些事,而「激勵制度」則是「為了自己及產生良好感受」而去做一些事。前者短期有效,但依賴感強,一旦沒有獎勵就會失去動機;後者長期有效,並能持續有效地養成習慣,提升自我價值感。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具「內在動機」的孩子更能對學習產生興趣及自主地學習。師長可透過有趣故事或挑戰遊戲,激發孩子的好奇,例如問他們「為甚麼」,他們會因為發現答案而興奮,這比給糖果更能維持興趣。這種制度有助孩子發展「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即相信努力能帶來進步,而非依賴獎品。長期而言,不但能讓孩子更願意主動學習、更勇敢面對挑戰,並提升自信心和心理韌性。

研究顯示,內在動機高的孩子更快樂、更有創意,學習成績也更穩定,原因是他們不怕失敗,而是視為成長機會。此外,內在動機減少依賴外部認可,有助孩子建立內在價值感,成年後更易追求自己理想中有意義的人生,例如職業選擇較多基於興趣、熱情,而非只是薪水、地位等因素。

以「內在動機」成就孩子的優秀


從小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優秀的人,將有助他們成為優秀的人。根據「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人們的信念及期望會影響一己的行為,從而使自己對自己的預言成真。這種預測或期望之所以會成真,是因為人們相信或預期它會發生;而這種預測或期望的成真,會強化了該預測或期待,令當事人更加相信原先預測或期待的真實性,因而達致「你想成為怎樣的人,就能成為怎樣的人」的結果。故此,當父母或老師告訴孩子「你很優秀」,孩子便會相信自己有能力,進而更願意嘗試及挑戰、努力地學習,最終收獲「優秀」的表現。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建基於這些理論,我們深信「優秀是教出來的」,因此與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合辦了一個小一親子生命教育日【優秀豬豬大聯盟】,運用「激勵制度」的方式,從而帶出核心的生命信息 —— 「去嘗試,去勇敢,去盡你所能,成為你理想中的優秀。」透過多媒體教學、敘事及對話互動、實踐體驗等多元活動,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擴闊其視野及眼光,自主地定義何謂「優秀」的人,並向着自己所想望的「優秀」出發,成為自信勇敢、尊重他人、優秀又幸福的新一代人才。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創辦人及「失敗教育」發起人林秋霞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創辦人及「失敗教育」發起人林秋霞

林秋霞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創辦人及「失敗教育」發起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及教育學院畢業後,踏上教育路途,自此愛上孩子,相信教育。後來發現世界很大很美麗,教育其實可以很好玩,於是外出闖蕩,與不同學校及單位積極開拓各種教育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香港親子衝突較穗澳台高!「加減乘除」幸福法 培養孩子成幸福的人促進親子關係︳正向教育

相關文章︳以自信教出優秀的孩子 「REST」+「5C」教養策略正向教養培育自信孩子︳林秋霞專欄

相關文章︳Z世代潮語整合助兩代溝通 家長唔識好kam的16個潮語 附例句教學︳正向教育

相關文章︳正向教育︳挫折幸福學 3個方式助孩子從挫折迎向幸福的未來︳林秋霞專欄

相關文章︳正向教育︳4個親子共讀小故事 與小朋友互相分享與反思探索人生意義︳林秋霞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