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教「排痰」3個小方法+化痰藥正確使用法 讓孩子遠離咳痰困擾 ︳親子健康

更新時間:15:44 2025-11-02 HKT
發佈時間:15:44 2025-11-02 HKT

每逢秋冬季,氣候乾燥與流感高峰期,咳嗽和有痰的孩子明顯增多。許多父母一見孩子「有痰聲」就急忙購買化痰藥,希望讓痰「消失」。但事實上,這樣的醫療認知並不正確。化痰藥並非「消痰」靈丹,其主要作用是幫助痰液變得稀薄,讓孩子更容易咳出。錯誤的期待與濫用,反而可能掩蓋病情。

吃化痰藥為何會「咳痰增多」?

化痰藥的學名稱為「祛痰劑」(mucolytics或expectorants),分為稀釋痰液的藥物與促進排痰的藥物。這類藥的主要功能是改變痰液的黏稠度,使其變得較稀薄更容易被咳出,當痰能順利排出,有助呼吸更順。

吃化痰藥為何會「咳痰增多」?(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吃化痰藥為何會「咳痰增多」?(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不少父母誤以為,服用化痰藥後孩子應該「不再咳、不再有痰聲」。實際上,咳嗽與排痰的增加正是藥效的體現。痰液排出後,氣管內的黏液減少,孩子呼吸更輕鬆。因此,服藥後若暫時出現「咳痰增多」,並不代表病情惡化,而是化痰的自然過程。

家長每以為孩子「有痰聲」便服用成藥, 其實需交由醫生診斷,找出真正病因。(圖片來源:PhotoAC)
家長每以為孩子「有痰聲」便服用成藥, 其實需交由醫生診斷,找出真正病因。(圖片來源:PhotoAC)

不是每種「痰」都需化痰藥

孩子咳嗽或「有痰聲」,不代表氣管都有黏液。常見的另一種情況是「鼻涕倒流」(postnasal drip),即鼻腔分泌物因過敏或感冒流向咽喉,引起咳嗽或「痰卡喉」的感覺。此時的「痰」其實是鼻涕,化痰藥無法改善,反而應使用抗組織胺藥或鼻炎治療藥。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若父母分不清痰的來源而貿然給藥,不僅無效,還可能延誤正確治療。要確認痰液是否由氣道感染、過敏或鼻涕倒流引起,應交由醫生診斷,必要時透過聽診、鼻喉檢查或影像學檢測找出原因。

氣道疾病與化痰藥的輔助角色

當痰液確實源自氣道疾病,例如急性支氣管炎、肺炎或哮喘時,化痰藥能協助稀釋痰液、促進咳出,讓孩子呼吸更順暢。不過,這些疾病的主要治療仍須針對病因。若屬於細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必須依靠抗生素治療;若為哮喘,則需要使用支氣管擴張劑或吸入性皮質類固醇,以控制氣道發炎反應;至於病毒感染,通常採取對症支持療法,例如補充水分與休息。若父母誤以為只靠化痰藥便能治癒所有情況,反而可能掩蓋病情、令發炎持續或症狀反覆。要讓孩子真正康復,必須明白化痰藥只是輔助用藥,不能取代針對病因的治療。

有些痰液或源自氣道疾病,除了化痰藥,亦應對症下藥,如哮喘 需要使用支氣管擴張劑或吸入性皮質類固醇,以控制氣道發炎反應。(圖片來源:PhotoAC)
有些痰液或源自氣道疾病,除了化痰藥,亦應對症下藥,如哮喘 需要使用支氣管擴張劑或吸入性皮質類固醇,以控制氣道發炎反應。(圖片來源:PhotoAC)

安全使用讓藥物發揮應有效力

父母在給孩子使用化痰藥時,應要謹慎。首要原則是諮詢醫生,特別是六歲以下的幼童,不應自行購買非處方藥。醫生會根據孩子的年齡、身體狀況及痰液特質,選擇合適的藥物及劑量。其次,家長要建立正確的期望 — 化痰過程需要時間,痰量短期內增加是正常現象,若孩子出現喘鳴、胸痛或呼吸急促,則應立即求醫。同時,日常要確保孩子攝取足夠水分,因為水分能有效稀釋痰液,提升化痰藥的功效。若同時服用多種感冒藥,必須留意成分重疊,避免過量攝取化痰藥成分而增加副作用風險。只有在安全使用及正確認知下,化痰藥才能發揮應有效果,幫助孩子更快康復。孩子的咳嗽與痰聲雖常見,但家長切勿以「快點止痰」為唯一目標。正確的做法是了解痰液的來源、調整期望、配合醫生治療,並以安全方式幫助孩子排痰。只有理性面對,才能讓小朋友更快恢復順暢呼吸、健康迎接秋冬。

家長應了解痰液的來源、調整期望、配合 醫生治療,並以安全方式幫助孩子排痰。(圖片來源:PhotoAC)
家長應了解痰液的來源、調整期望、配合 醫生治療,並以安全方式幫助孩子排痰。(圖片來源:PhotoAC)

醫生教你觀察 「痰」的關鍵訊號

  • 顏色:透明或白色多屬於普通感冒;黃色或綠色則可能為細菌感染,應就醫檢查;
  • 質地:太黏稠不易咳出時,可配合化痰藥及補充;
  • 水分;伴隨症狀:若出現發燒、胸悶或氣喘聲,需立即尋求專業診斷。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幫助孩子 「排痰」的3個小方法

•早晚幫孩子做輕拍背部(拍痰)動作,從背部下方逐漸向上,力度輕柔,可助痰液移動;
•保持室內溫度與濕度適中,使用加濕器或暖霧機,可緩解乾燥導致的痰黏;
•鼓勵孩子多喝暖水或湯水,避免冷飲與油炸食物,以免刺激呼吸道。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張傑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MBBS(HK)
愛爾蘭皇家內外科醫學院兒科文憑 DCH(Irel)
香港兒科醫學院院士 FHKCPaed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兒科)FHKAM(Paediatrics)

張傑醫生
張傑醫生

相關文章︳哪些病毒最危險?出現2種情況要即就醫免引發併發症 醫生教路:應對孩子生病4部曲︳親子健康

相關文章︳血便=感染性腸胃炎?應及早就醫+補充一種飲品防脫水 4個實用建議助觀察病情︳親子健康

相關文章︳流感︳流感活躍度持續上升逾451宗學校爆發個案 醫生:2個方法處理流感 簡單分辨流感與感冒︳親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