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大學同學會小學親子科學遊戲 日用品成「實驗」小道具製作中秋節小玩意︳小學科學科

更新時間:17:17 2025-10-02 HKT
發佈時間:17:17 2025-10-02 HKT

近年教育局推行課程改革,將常識科分拆為二,發展出全新小學科學科課程,並先於小一和小四率先推行,為不少家長帶來壓力,擔心孩子要面對更多學習內容與挑戰。身為兩孩之母的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常識及科學科主任,就指科學不一定只是複雜理論,在日常生活上就有很多學習機會,今次就為大家介紹如何將生活與科學結合,帶小朋友邊學邊玩,努力於日常實踐生活科學。

小學科學科︳嶺南大學同學會小學親子科學遊戲 

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常識及科學科主任是兩位小朋友的媽媽,受到於進修大學STEM教育碩士時的教授所啟發,寄予「創意科學就在生活裏」的學習宗旨,故會於每日跟孩子以「玩」去發現與學習身邊的「科學」。老師於設計學校的校本科學課程、甚至在家中也用謹記這理念,今次就為學生與小朋友設計了兩款簡單的「中秋節親子科學小遊戲」,既有節日氣氛,又讓小朋友也能在遊戲中認識新知識!

  (圖片來源:嶺南大學同學會小學)  ​
(圖片來源:嶺南大學同學會小學) ​

親子教學遊戲1: 極速尋月:和孩子一齊找「月亮」!

最近,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領養了一隻可愛的小貓,既為校園加添不少的歡笑聲,也啟發了老師於設計科學教案時,更重視關愛及貼近生活,希望學生會用心觀察、尊重生命。而這個科學遊戲「極速尋月」,靈感來自中秋明月和學校的貓咪,只需利用家中隨手可得的材料,就可跟小朋友一邊遊戲一邊學科學。

(圖片來源:嶺南大學同學會小學)
(圖片來源:嶺南大學同學會小學)
  • 材料:8-10個乒乓球、適量貓砂(之後可重用)、計時器、一個較高身紙盒或月餅盒
  • 適合對象:幼稚園及初小學生
  • 步驟:小朋友先把乒乓球埋在貓砂裏,然後計時請他們用手找出來 — 他們第一次試要44秒!可鼓勵孩子搖搖盒子讓「浮力」幫忙,因為乒乓球密度低,搖一搖就會全部浮上面,在第二次嘗試後,孩子不到半分鐘(24秒)就找回全部乒乓球,小遊戲令小朋友滿有成功感,感嘆科學的神奇!
  • 原理:密度是物質重量與體積的比率,乒乓球較輕,搖動時受到浮力向上推,這令乒乓球像水中氣泡一樣浮現,方便被找到。
第一次嘗試,用了44秒時間。(圖片來源:嶺南大學同學會小學)
第一次嘗試,用了44秒時間。(圖片來源:嶺南大學同學會小學)
第二次的嘗試妙用科學原理後,姐姐和弟弟大約用10秒的時間變把乒乓球全搖了上來,最後完成的速度也快了近一倍!圖片來源:嶺南大學同學會小學)
第二次的嘗試妙用科學原理後,姐姐和弟弟大約用10秒的時間變把乒乓球全搖了上來,最後完成的速度也快了近一倍!圖片來源:嶺南大學同學會小學)


親子教學遊戲2: 螢光「環」影:善用市面科學實驗材料包做「環保發光」小燈籠

  • 材料:10ml螢光液、10ml氧化液、一個可密封的玻璃或厚身塑膠小瓶子、一雙手套
  • 適合對象:小學生(注意:此實驗必須由家長陪同)
  • 步驟:分別把螢光液和氧化液倒進杯中,蓋上蓋子輕輕搖晃,就會看到螢光效果,「發光燈籠」便即刻完成,環保又安全。
(圖片來源:嶺南大學同學會小學)
(圖片來源:嶺南大學同學會小學)

原理:當螢光劑(發光液)和氧化劑(氧化液)混合、搖勻時,內裡的化學物質會互相作用,把「能量」釋放給螢光劑,從而產生冷光現象。兩種液體的化學反應產生能量,與普通燈泡的光依靠電力不同。這個反應和螢光棒類似,不需加熱卻會發出亮麗的光芒,非常神奇。

親子共玩 共同探索科學

老帥建議和孩子一起做完實驗後,可坐下來與他們傾談分享,從中鼓勵他們的小分享:「為甚麼搖月餅盒能令乒乓球浮上來?」、「螢光液是怎樣發光?」、「如果下次改變材料數量或搖動方式,會不會有新發現?」。在今年中秋,一家人不只是吃月餅、掛燈籠,可試試利用身邊的物件和創意,親手打造專屬的節日科學時光。希望這幾個活動,能鼓勵更多家長在家同孩子一齊玩、促進親子之間的互動。

(圖片來源:嶺南大學同學會小學)
(圖片來源:嶺南大學同學會小學)

相關文章︳ 20個STEM小實驗在家動手探索科學 工程師媽媽教用簡單材料做零難度親子遊戲︳STEM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