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無功課日│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每月一次「無功課日」鬆綁學業壓力全家「幸福」

更新時間:07:15 2025-10-17 HKT
發佈時間:07:15 2025-10-17 HKT

學校無功課日︳「做晒功課未?」,這句家長常嘮叨的一句話,想深一層,因何功課老是做不完?是功課太多,還是時間太少?去年,政府公布《小學教育課程指引(2024)》,特別強調要改善家課安排,減輕學生負擔。然而早前有議員辦事處在指引公布一年後進行調查,發現僅有21%學校有效落實學校「無功課日」。這21%看似微小,卻恍如沙漠中的清泉,一點一滴,說不定終能匯成大海汪洋。走入成功推行「無功課日」的小學,可見教育真的不止得一條路。

學校無功課日︳家長:「做晒功課未?」(圖片來源:PhotoAC)
學校無功課日︳家長:「做晒功課未?」(圖片來源:PhotoAC)

放鬆與學習  平衡課業壓力

事出必有因。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下稱嶺小)設定每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五是「無功課日」,不知不覺,計劃已經踏入第四年,最初驅使吳曉靈校長落實這個決定,乃源於自身經驗。「在國際學校工作了十多年,眾所周知,她們以少功課見稱,繼而前後在三所直資學校工作(嶺小是第三間),每一所都有功課,其中一所功課多到我跟那時候的校長說:『又話係happy school,真係做到懷疑人生啊!』」當吳校長來到嶺小,想起當年國際學校的畢業生,不少也成功考入「劍牛」或其他神校,卻不見得他們小學時有很多功課,這樣揭示了甚麼?

(圖:李沃濤)
(圖:李沃濤)
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吳曉靈校長(圖:李沃濤)
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吳曉靈校長(圖:李沃濤)

送給師生的禮物

費煞思量,吳校長換位以家長身份審視當時境況。她是三孩媽媽,子女曾先後入讀東區的頭牌小學,深明多功課之苦。「有一年,三個孩子就讀同一所小學,可以想像功課是如何堆積如山,而弟弟在中文方面有輕微的讀寫障礙,做功課對他來說煞是辛苦,最終是我打退堂鼓,決定為他轉到國際學校。」這場功課戰爭,讓身為家長的吳校長想通即使用心教導,搞不定就是搞不定,既然自己有機會處身校長這個位置,那不如想個方法,讓真正的用家(同學)、家長和老師也感到舒服,於是「無功課日」便橫空而出。

(圖:李沃濤)
(圖:李沃濤)

「本來老師們都認為不可行,我跟他們說:假設你一個月只有一天不進食,應該不會餓死吧!為何不嘗試一下呢?」連校長都這般說了,老師都好像沒有推辭的理由,吳校長視「無功課日」為第一份送給嶺小的禮物。「香港人忙學業忙工作,其實放鬆與學習,有沒有方法平衡?我要獎賞同學也獎賞老師,所以無功課日當天中午一點便放學,老師也下班,不會安排任何會議,避免特別事情要他們留校處理,大家開開心心,師生一起放鬆。」這種由下而上的政策,吳校長比喻就如一個幸福家庭,一定要爸媽恩愛,孩子才開心,放在家庭也一樣。

全家享受零功課的周末

說到「爸媽」這個比喻,無功課日得到老師的認同,還要有家長的支持吧?「學校定位是happy learning school,本來就不多抄寫功課,選擇嶺小的家長,早就明白這方向,對於無功課日,他們只有更開心。」家長開心的程度,是提早約好其他家長,放學後立即去party room玩,又或一起去小旅行。「常常有家長興奮地告訴我:今日去三日兩夜呀!」之所以最初擇定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五是無功課日,就是想將快樂連結星期六、日,成為每月一個沒有任何功課的周末,既玩得特別愜意,同時為大家帶來額外的親子時間,而且還有慶祝的意味,吳校長形容:「你已經努力了一整個月,該來個小小慶祝了,人生不一定畢業或結婚才可慶祝,為自己打造一些小慶典,在日常感覺到幸福,然後將幸福感帶進生活,才能令自己的生活更有動力。」不過,生活難免有些小挫折,上學亦然,吳校長說不打緊。「可以勉勵自己再努力一點,下個月又有無功課日,不見得很遙遠,下個月還是有事情可慶祝啊!」

(圖:李沃濤)
(圖:李沃濤)

老師最初不適應

凡是新計劃都需要時間磨合,事實無功課日最初實行時,也鬧過烏龍。「最初最不習慣是老師,因為早說好不想這個構思是gimmick,要堅做,那個周末真要做到零功課,不用提前也不用追加功課。」不過,有老師還是如常給了功課,同學便立即理論一番,原來老師只是一時忘記,最終將交功課日期定為星期二,皆大歡喜。「試過小息時在操場遇上『申訴』的同學,七嘴八舌說嚷着老師在黑板寫下了功課,不是無功課日嗎?於是立即在他們跟前致電給老師,了解後知道是位新老師,未熟悉運作才產生誤會。」

(圖:李沃濤)
(圖:李沃濤)

即使只是每月一次,一個學年也累積了差不多十個沒有功課的周末,吳校長認為已成功鬆綁了課業的壓迫感。「老實說,我們本來就沒有太多功課,就算高年級也一定能兩小時內完成(功課),我們的功課是同學自己做得來的,你看fb的直播短片,常看到同學在操場圍在一起做功課,因為他們都懂,自然不抗拒、自動自覺;坦白說,太深奧的功課其實是家長做的,這樣沒意思呀!」記者身為家長,不能同意更多。

功課還有存在必要

說了那麼多無功課,不過吳校長認同功課還是有存在必要,那是學生某一天或某一段時期的學習總結,同時讓老師及家長看見同學所學。「最重要是讓同學透過自己的功課,有一個自我實踐和自我成就感,而且功課本來就是溫習的一部分,跟學業是無可分割。」只是人會變月會圓,吳校長認為教學思維需要與時並進,當現在教導的學生十多二十年後投身社會,他們將面對一個怎樣的世界呢?「我們小時候已想像不到,手上會有一部體積小而多功能的手提電話,所以我們要有一個mindset,就是孩子必須學懂的知識,只要充分了解便足夠,不要執着於傳統的背誦或抄寫,而是持續理解(enduring understanding)。」吳校長說今天着緊背誦已沒甚意思。「AI可以將孩子背得辛辛苦苦的《楓橋夜泊》和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輕鬆比較,那為何還要孩子做這麼多傻事呢?」

(圖:李沃濤)
(圖:李沃濤)

新的教育方向,吳校長強調是着重教授共通能力,即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創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運算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研習能力。「不再死讀爛讀,要理解功課的深層知識,並從中學習反思。」

今年學校一位特別的「新生」,在暑假時的黑雨天來到學校,得到師生的喜愛。(圖:李沃濤)
今年學校一位特別的「新生」,在暑假時的黑雨天來到學校,得到師生的喜愛。(圖:李沃濤)

家長心聲:避人潮享受親子時光

育有兩名孩子的李先生,女兒明年便升中,弟弟剛升上小四,還記得第一次在學生手冊見到「無功課日」這幾隻字,第一時間是致電相熟家長查問,大家摸不着頭腦,最後決定致電給班主任。「因為學校有很多課外活動,最初以為是新活動,又以為當天是外出參觀。」結果班主任肯定地告訴李先生「真係無功課仲放早添」!

李先生享受跟子女度過多出了的親子時光。(圖:李沃濤)
李先生享受跟子女度過多出了的親子時光。(圖:李沃濤)

李先生回憶說:「首次沒派功課,姐姐好緊張,生怕自己遺漏了甚麼,我們也禁不住再問其他家長『係咪真係無呀?』(笑)。」經過這些年,一家人當然已習慣,甚至弟弟未升上小學,已經嚷着如何安排這多出的半天,兩夫婦也會調節工作,在這特別的星期五放假陪伴孩子。「試過去溜冰,因為是平日,不似周末那麼多人,玩得很盡興,又因為我們住在新界區,可以趁這天到訪那些打卡甜品店或整蛋糕,就算參觀藝術館都可以避開人潮,真的多了很多美好的親子時光。」

家長心聲:「放」女兒出去玩

全職媽媽林小姐,囡囡今年讀小二,首次在入學前家長會聽到吳校長講述無功課日理念,第一時間想到「小朋友一定好開心」。「因為沒有工人姐姐,照顧女兒就落在自己身上,湊出湊入還要做家務,而無功課日我多會選擇跟囡囡一起『休息』。」

林小姐身為全職媽媽,平日罕有me time,無功課日倒讓她跟女兒一起休息。(圖:李沃濤)
林小姐身為全職媽媽,平日罕有me time,無功課日倒讓她跟女兒一起休息。(圖:李沃濤)

家住村屋,樓下的空地就是小朋友的遊樂場,平常放學後雖說功課不算多,但都未必有空玩耍,來到無功課日,林小姐就可以「放」女兒出去玩了。「她最開心可以玩個大半天,而我只要看着她玩耍,也可以順道放空,當然也會安排去餐廳吃飯、做運動,又可以去遠一點的地方逛,因為不用做功課、不用趕日程,大家一起relax。」

文:劉佩樺  圖:李沃濤

相關文章︳嶺南大學同學會小學親子科學遊戲 日用品成「實驗」小道具製作中秋節小玩意︳小學科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