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手機︳研究:64%幼童每日螢幕時間超過1小時 2招助孩子養出健康使用手機習慣 ︳兒童心理
發佈時間:13:20 2025-09-13 HKT

在這個數位時代,手機和社交媒體已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數據令人驚訝的是,高達75%的兩歲以下幼童每天都在使用電子媒體,而64%的二至五歲兒童的每日螢幕時間更超過一小時。
尋找平衡點 引導孩子建立健康使用手機習慣
面對這個現象,許多家長都在尋找平衡點:究竟該如何在不過度限制的情況下,引導孩子建立健康的使用習慣?這次便分享兩個實證有效的方法,協助家長不止是管理孩子的螢幕時間,更能善用電子媒體來增進親子關係。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在數位時代中,既能保護孩子,又能強化親子連結。
策略1:主動參與孩子的數位生活
與其一味禁止或放任,不如主動參與孩子的數位活動。作為孩子生活圈中的成年人,我們要做的不止是坐在孩子身旁觀看,更要創造有意義的互動對話。
我經常會這樣和學生聊天:「最近在追甚麼YouTube頻道呢?」透過開放式提問,往往能激發出意想不到的深度對話。曾有學生和我分享,他認為某位YouTuber「很狡猾」,因為對方花錢購買Roblox遊戲功能來取得優勢。這個觀點反映出孩子已開始建立自己的價值判斷:在遊戲中,真正的勝利應該來自實力,而非取巧。
這種良性互動不僅能幫助我們了解孩子的想法,更能引導他們發展批判性思考能力,學會分辨網路世界中的對與錯。
策略2:運用鷹架理論引導學習
鷹架式教學(Scaffold learning)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就像搭建鷹架一樣,以孩子已有的知識為基礎,逐步引導他們探索新概念。
具體實踐時,我們可以在孩子使用電子媒體時加入互動元素。比如,當孩子在看影片時,我們可以適時提問:「你覺得故事接下來會怎麼發展?」或「為甚麼這個角色會這樣做?」研究顯示,引導孩子預測故事發展不僅能增強語言能力,更能培養邏輯思維。

最近,我和一群中學生一起聽Podcast時實踐了這個教學方法。在聽到「傳統方法比較直接,而且由上而下進行,但現代的方式……」時,我按下暫停鍵,邀請學生們預測:「現代的教學方式有甚麼特色?會用甚麼詞彙來形容?」這個簡單的互動練習不僅訓練學生的預測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思考新舊觀念的差異,學會分析和比較不同的概念。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將單向的聆聽轉變成雙向的思考與討論。

我最近觀察到一個國際學校的教學項目特別重視這種學習模式。學生們先使用電腦軟體進行模擬學習,再將所學應用到實際情境中。這種「虛實結合」的方式,讓數位學習不再只是單向吸收,而是能轉化為實際的能力。
電子媒體現已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關鍵不在於限制使用,而是要教會孩子如何善用科技來促進學習和成長。透過主動參與、循序引導和深度反思這兩個策略,將有效助孩子於數位世界中茁壯成長。

Dr Rosa Kwok 兒童心理學家
從事兒童早前教育研究超過12年,現正在英國的一所大學擔當兒童心理學講師,療瘉各位因培養孩子而煩躁不安的爸爸媽媽。

教育文章:https://drrosakwok.com/blog/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DrRosaKwokTV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rrosakwok/
相關文章︳哈佛研究:2大方法教出堅強孩子 家長別急於進入「解決問題」模式︳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當孩子想跳出性別定型的框架 家長可以跟着這兩步驟作出扶持︳兒童心理
相關文章︳想孩子越來越聰明?研究:閱讀習慣提升智商20分 3個方法建立閱讀習慣︳兒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