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教育︳挫折幸福學 3個方式助孩子從挫折迎向幸福的未來︳林秋霞專欄
發佈時間:14:10 2025-07-26 HKT

正向教育︳在後疫症年代,香港及全球社會發生巨變,教育需要「暖」實力,以提升「心」命力 —— 讓孩子熱愛生命,對未來懷抱希望,並增強心理韌性、復原力、恆毅力、續航力等看不見的內在、培養美善品格、裝備應對未知世界的所需能力,因此,我們自2020年起,把「挫折」聯乘「幸福」,首創了【挫折幸福學】。
如果現在的你感到很艱難,那是因為你正在上坡的路上。
這個學說,提出挫折、幸福與未來密不可分:在挫折中發現幸福,以幸福來應對未來。當中涉及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空,而且更重視「心」命力的建立進程。我們有意識、有策略、有成效地透過創新的體驗式生命教育實踐 —— 教學活動化、活動意義化、意義生活化、生活能力化、能力生命化,培養孩子擁有正向及美善的生命素質,並把這些生命素質轉化為「一生帶得走的能力」,成為比AI更有智慧的新世代人才,得以有心有力地活出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

刻不容緩的教育現場
香港嶺南大學每年發布的「香港學童快樂指數調查」顯示,本港學生多有心理困擾,學生「生命價值感」歷年處於低位,表示他們對「活在世上很有價值」的認同感持續減少。生命價值感屬長遠感受,反映學童對未來沒期望,對生命的意義感迷失。同時,香港學生精神健康響起了嚴重警號,精神病患中小學生人數持續上升,且學生輕生個案屢見不鮮。

【挫折幸福學】參考了心理學的「促發效應」。這是指「先前的知覺刺激,會影響對下一個知覺刺激的反應」的現象,例如當我們想到「醫生」時,我們通常會想到與之相關的人事物,例如「醫院」、「護士」、「病人」等。我們很想扭轉「挫折」帶給人們既定負向的想法,例如「失望」、「難過」、「無力」等,因此我們刻意把「挫折幸福」放在一起,以可持續、多元的推廣方式,在學界、家庭及社會中,力推此學說,嘗試在日積月累的推動下,打破「挫折」的既定及主流觀感 —— 「挫折」與「幸福」原來可以是一組的,在挫折中發現幸福,以幸福來應對未來,挫折力與幸福力是相輔相成,能成為巨變時代下的「暖」實力,從而提升人們的「心」命力。

3個方式創新教育實踐:跨時空、跨年級、跨領域
【挫折幸福學】這個學說下的教育實踐重心為「Power to relate, power to create」,具備三大連結特點,藉以針對性地助孩子從挫折走向幸福的未來。
1 跨時空
從「過去」的挫折中找到出路,關鍵在於找尋「現在」的幸福,即以幸福的點滴,應對挫折的境況,使人帶有希望感及能力感迎向「未來」;代表「過去」的為「挫折教育」(教育實踐例如【挫節】、【成就解鎖】)、代表「現在」的為「幸福教育」(例如【幸福銀行】、【幸福食堂】、【幸福照相館】)、代表「未來」的為「生涯教育」(例如【未來週】、【破浪營】)。

2 跨年級
這個學說下的挫折、幸福及生涯教育,按學生的成長需要,層層遞進地在不同年級中進行。例如小一及小二重點為「優秀從幸福開始」(幸福教育)、小三及小四重點為「發現奇蹟與成長」(挫折教育)、小五及小六重點為「無懼挫折迎未來」(生涯教育)。

3 跨領域
這個學說除了重視培育學生美善的生命素質外,亦強調裝備跨領域的共通能力,特別重視的是學習力、思考力、表達力、解難力、創造力及鑑賞力等。

我們曾把此學說聯乘中文科,即在中文科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元素。例如在「生涯教育」的【仲夏夜之「夢」】中,選取篇章〈鳳凰木下的回憶〉,讓小六學生對過去的回憶、現在的畢業、未來的挑戰,有了更具體、明確及深入的理解及體會,過程中重視各種共通能力的靈活應用。
思路影響出路,心態決定境界,格局改寫結局
我們在【挫折幸福學】下的教育實踐,主張「思路影響出路,心態決定境界,格局改寫結局」三者相互促進的作用:思路是起點,提供多元解難方式;心態是支柱,可持續地鼓勵前進;格局是方向,引導迎向廣闊未來 —— 獨特的思路開闢機會,積極的心態提升層次,寬廣的格局塑造未來。

我們提倡要以「幸福」來應對「挫折」,這亦正是國際教育的大勢所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頒布的「2030學習羅盤」(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這個指南為未來教育提供了學習框架,提出教育最終目的是培養孩子成為「幸福」的人。此外,哈佛大學一項研究指出,「成功不一定能帶來幸福,但幸福卻能帶來成功」。研究顯示,智力和技術技能只佔成功因素25%,75%的長期成功是通過其他三個要素來預測的,分別是「感知壓力方式」、「樂觀主義」及「社會關係」。而這三個要素的共通點,正是提升人們內在的「心理韌性」。由此可見,「幸福感」與「成敗得失」有緊密的關係。

對我們而言,教育最重要任務不是要學生「贏在起跑點」,而是關注其「心理起跑點」。擁有強大「心理韌性」的孩子,將會是有自信、熱情、耐挫力、復原力,並能在逆境中感受幸福的孩子。要達至這樣的目標,先要讓孩子從父母及師長身上感受到幸福感,再給予不同機會讓孩子建立能力感,從而對未來充滿希望感。這亦正是【挫折幸福學】的核心:在挫折找尋幸福的點滴,即便身處困境仍能自愛與認知被愛。
人生路上,挫敗的經歷,往往比成功的經歷多,學習如何自處、應對、解難等,將是社會未來棟樑必需學習的一課:怎樣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活得完整 —— 「如果現在的你感到很艱難,那是因為你正在上坡的路上。」共勉。

林秋霞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創辦人及「失敗教育」發起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及教育學院畢業後,踏上教育路途,自此愛上孩子,相信教育。後來發現世界很大很美麗,教育其實可以很好玩,於是外出闖蕩,與不同學校及單位積極開拓各種教育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記住「3個字」陪孩子生命同行!教育專家:「你認可一個人多少,他就能成長多少」
相關文章︳香港親子衝突較穗澳台高!「加減乘除」幸福法 培養孩子成幸福的人促進親子關係︳正向教育
相關文章︳以自信教出優秀的孩子 「REST」+「5C」教養策略正向教養培育自信孩子︳林秋霞專欄
相關文章︳Z世代潮語整合助兩代溝通 家長唔識好kam的16個潮語 附例句教學︳正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