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科│初小遊戲式實驗引起學生興趣 保良局陳南昌夫人小學自製16本校本教材提早部署
發佈時間:07:15 2025-08-15 HKT

小學教學科︳賽先生(科學)由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說了百多年,時至今日,擁有「科學的頭腦」好像仍不是平民百姓的事,所以家長和同學一下子面對科學科,難免如有一片腦霧。保良局陳南昌夫人小學(下稱陳南昌)陳雪荺校長是理科出身,甫畢業便於中學任教了八年,後來轉到兩所直資小學任教及發展科學科達20多年,直言「教小學科學科是好好玩及開心事」。「當時沒有太多考試壓力,小學生有較多時間可以動手做,真正實踐我祟拜的教育家杜威先生learning by doing(從動手中學習)的教育理念。

小學科學科︳自製校本教材
陳南昌於2024學年已經在小一至小六推行科學科課程,除設立全新的實驗室,推動學生親手做實驗外,科學科的團隊一年內更製作了16本小一至小六的校本教材冊。「由於當時未有切實的課程框架,所以我們先跟隨本身的常識課框架,選好貼近科學科內容的常識課本後,就依着書中課題擬定校本課程,繼而製作校本教材。」陳校長認為校本課程重點不是內容,而是教學策略。「設計校本課程的重點是讓老師理解『為甚麼這裏要加這個實驗?』、 『這個實驗又如何驗證內容?』,從而摸索出多元化的教學策略。」老師團隊的探索,更是一位文科老師轉型的故事。「學校的科學科主席是一位修讀中文的老師,不太掌握科學科的教學方法,但因着製作校本教材,不斷自我求進,加上整個科學科團隊努力不懈,科主席因而擴闊了科學科知識面及接觸面。」科主席的得着,對其他老師起了鼓勵作用,甚至學習到如何在實驗中滲入科學及價值觀教育的設計元素,例如公平測試、科學素養,而國民及國安教育元素亦在適當的課題滲入,好像中國航天的發展等。「所謂公平測試、科學素養非常重要,特別是當實驗的結果不正確時,學生懂得如何誠實去面對錯誤,不能更改數據,要學習接受差異,從而找出失誤原因及改善方案。」陳校長強調希望學生學習面對「失敗的結果」,因為這個素養於科學科不可或缺。「特意請老師設計一些失敗機會很大的實驗,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點,教學生檢視過程,從而勉勵自己做得更好。」

初小實驗以遊戲式進行
除以紙筆形式學習外,陳校長更希望學生「從動手中學習」。「透過親身體驗、做實驗或玩遊戲去學習,學生可發展操作技巧、加深印象及記憶、建立自信及團隊合作精神等。」說起做實驗,大家腦中可能冒出科學家混合五顏六色化學物的情景。陳校長笑言小學生的實驗,必然趣味先行,而且非常生活化。「以去年小一為例,基本上他們的實驗都是透過五感去體現,即眼耳口鼻(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其中一個課題是探究物件的質感,同學要用手去觸碰、感受。」老師會提供一個四面密封的箱子,同學伸手進內觸摸物品,觸摸完畢便要回答問題:裏面的東西是粗糙還是平滑?冷還是熱?可不可以改變形狀?「初小以遊戲式實驗為主,又譬如有一個實驗想同學理解光的重要性,同學會先畫一幅畫,然後老師用一塊全黑的布蓋着他,這時老師會問『看到手上的畫嗎?』那當然是看不到了!在這個過程中,同學便理解『沒有光就看不見』,他們通常會玩得嘩嘩大叫!」
那麼科學堂豈不很嘈吵?(笑)「嘈不要緊!嘈代表他們投入、願意表達和問問題。有意義的嘈吵顯示同學有真真正正地進行討論。」

從生活引發興趣
訪問當日,教育局對科學科的評估方式未有定案,而陳南昌的校內評估方式則非常多元化。「會有紙筆考試,但着眼點在於理解及應用;背誦部分較少,同時亦以實作評量、製作模型、專題研習及匯報等,評估學生整體表現。即使科學科與人文科需要呈分,陳校長亦請家長毋須緊張。「好像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初小沒要求同學背誦科學用詞,反而要明白當中的原理。先打好知識基礎,過程中學識主動發問,肯問才會去主動尋找答案,就是常常說的探究精神。」可是,家長如何為孩子裝備?「要先理解科學原理,用不同圖表協助明白及聯繫不同的相關理論,找一些日常生活例子幫助記憶。或許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到大自然及科學館、太空館等場所探索,在安全的情況下,可嘗試在家一起做實驗,實踐learning by doing。」

要是孩子真的興味索然,不肯投入科學科,陳校長提議家長多從日常生活入手。「例如當看到紅蘋果,家長可問問小朋友:為甚麼蘋果是紅色的?『因為是光的反射』。」還有小朋友喜歡的汽水。「你知道汽水中的汽其實是甚麼嗎?原來是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甚麼?就是某些滅火筒的物質之一;這些全都是能於日常生活中滲進去的科學原理。」
陳校長以過去一學年的經驗作分享,同學們都非常投入實驗,而且越做越見信心,深信同學於新學年會更愛上科學課。
校長做科學實驗
到底科學實驗可以多好玩?讓我們看看由陳校長帶着同學一起做的實驗吧!看見陳校長動作嫻熟,同學們肯定獲益良多。

A. 紫椰菜水實驗(酸鹼度測試)
1. 利用紫椰菜中花青素的特性,來判斷溶液中的酸鹼性。

2. 紫椰菜水是紫色,其顏色會隨着溶液的酸鹼度而改變。

3. 看!每支試管滴了紫椰菜水後,各自因應不同的酸鹼度起了顏色變化。

好玩又貼身的校本教材
相信大家一定想知道,陳南昌的科學科校本教材是啥樣子?陳校長強調「最緊要好玩」,而且題材貼身,才能做到玩中學。
- 刺激好玩的實驗:實驗背後的原理當然要與課題有關,從新增的實驗中,學生更容易明白課題內容,也認識更多相關的知識。
- 以遊戲作鞏固及刺激思考:透過遊戲,學生能於玩樂中掌握課題內容,知識更為入腦。
- 緊貼時事分析:科學源於生活,而新理論或技術可以改善生活,因此讓學生緊貼社會,可讓他們明白科學其實跟自身是如斯貼近。



九月便升讀六年級的黃宇澄和羅潔霖同學,異口同聲表示「好鍾意科學科,因為好好玩」。首次面對科學科與人文科,想不到二人也覺得比常識易讀,宇澄說:「分開兩科後,各自溫習的課題都有連貫,反而好集中,加上做實驗真的很好玩,所以好喜歡科學科。」至於考試,潔霖對實作評估最為印象深刻。「例如老師問問題後會用剪紙形式作答,或者將正確的圖卡放在圖片上,不用寫字也不用背誦,不難應付。」

黃宇澄 愛上做實驗
「試過跟同學合作,利用iPad內一個Apps來預測月相,可以清晰地見到月亮形態,感覺神奇。在家也嘗試自己做實驗,試過將蜜糖、洗衣液、水和食油倒進一個玻璃杯,原來它們是不會混合在一起。(點解呢?)因為密度不同呀!」

羅潔霖 貼近生活
「有個實驗讓我很難忘,就是拿着一個乒乓球拍,然後放乒乓球在上面,當你好快移動球拍,乒乓球會掉下來,但當你反轉球拍,球亦會跟隨球拍而反轉,後來老師解釋才知道是牛頓的慣性定律。」

文:劉佩樺 圖:李沃濤、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小學科學科︳告別常識科 小一、小四先推行科學科 4大學習範疇+2大課程重點
相關文章︳人文科不再着重背誦抄寫 課程內容/授課模式/評核方式全方位解構︳小學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