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教育應從小開始4大建議:建立終身受益的金融知識 防禦突如其來的經濟變化︳高主教書院前校長楊世德專欄

更新時間:07:15 2025-07-08 HKT
發佈時間:07:15 2025-07-08 HKT

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享譽盛名的國際城市,理應大眾市民,多少都會對資產配置或穩健回報有所認知,但事實並不如此。坊間常聽到好多人投資失利,皆因盲從附和,人云亦云,又或是借貸過度,胡亂消費,先洗未來錢, 更加未有為將來定下長遠理財規劃。

歸根究底,財商教育領域嚴重貧血。當青少年將「免息分期」等同「免費午餐」、誤信「炒虛擬貨幣可一夜致富」,這正反映家庭與教育體系對金錢教育的不重視。筆者認為現今社會對於財商教育必須視為終身學習的核心能力,不單從知識層面上而是要根本性當作為生活技能及態度去培養下一代。

培養孩子財商概念4大建議

從學齡前扎根,在成長期系統化培養,方能讓下一代在物質洪流中穩握人生方向舵。

培養孩子財商概念1:家庭啟動:財商教育是終身必修課

猶太家庭在孩子識字前便教導「延遲滿足」,這正是香港家長極需建立的觀念。財商教育絕非單次談話,而是持續二十年的生活實踐:5歲學辨認硬幣價值、10歲透過義賣理解供需法則、15歲討論股票與債券的差異。台灣親子理財專家盧燕俐提出「三罐理財法」,將零用錢分為「儲蓄」、「消費」、「投資」三部分,讓孩子從小體會複利威力。更重要的是,父母需示範「動態調整」的理財智慧 —— 在經濟低迷時與子女共商節流方案,在股市波動時解釋風險管控,這種情景認知及應用遠勝過單向說教。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培養孩子財商概念2:制度破口:香港教育體系的進與退

香港教育局推出「理財教育框架」及中學選修模組,是否需要不斷優化?原因是現行方案:
零碎化(各校自行決定教學深度)、斷續化(缺乏小學到高中銜接課程)、整體化(教材未涵蓋電子支付與加密貨幣等新課題 )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反觀英國將財商教育列為1至11年級必修內容,新加坡在小學數學課融入利息計算與預算編列,皆值得借鏡。香港應把握課程改革契機,將財商教育系統性融入正規課程:舉例:小一至小三透過「超市比價遊戲」建立基本金錢觀;小四至中三結合數學課教導複利計算、社會科分析消費主義現象;高中階段則可設計「人生財務規劃」專題,模擬置業、退休儲備等實務課題。

培養孩子財商概念3:消費社會的結構性陷阱

香港正陷入「金融文盲」惡性循環:商家以「先買後付」弱化支付痛感、社交媒體將「曬名牌」塑造成就指標、電商藉演算法推送「量身訂做」的誘惑。調查顯示,62%中學生曾因網紅推薦衝動購物,卻僅有12%了解信用卡循環利息計算方式。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培養孩子財商概念4:政校合作:打造財商教育生態圈

真正有效的財商教育需突破教室圍牆。教育局可參考台灣「金融知識線上競賽」模式,結合銀行開發虛擬投資平台;學校則需與家長建立戰略伙伴,例如舉辦「親子理財營」,透過模擬貧富差距體驗活動,讓全家共同反思消費選擇。更重要是建立跨階段評核機制,參考加拿大「金融素養進程指標」,從小學到高中設定具體能力基準(如小六需具備編列月預算能力),讓教育成效可追蹤及檢視。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結語:衝破金融知識框架     培育投資價值觀

當芬蘭小學生在課堂辯論「該用零用錢買遊戲點數還是捐助難民」,香港教育更需思考如何將金錢教育提升至價值觀層次。財商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理解金錢背後的資源分配權與社會責任感。唯有家庭啟動終身學習、學校建立系統課程、社會摒棄消費陷阱,學生才能真正被培育出管理金錢的能力及對待財富的正確態度。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高主教書院前校長楊世德
高主教書院前校長楊世德

 

高主教書院前校長楊世德
曾任高主教書院校長,任內大幅提昇學校成績至Band 1A,對中小學升學策略素有研究;本身亦是前香港手球代表隊及羽毛球青年軍成員,現任多間學校校董並擔任香港島校長聯會榮譽會員部執委。

相關文章︳孩子應參加多少個課外活動?專項定多元發展?從教育角度探討利弊︳高主教書院前校長楊世德專欄

相關文章︳在網絡世界保護你的孩子:給家長們的5個錦囊︳高主教書院前校長楊世德專欄

相關文章︳拆解「好學校」迷思:Band 1光環外的5把量尺去量度是否「好學校」︳高主教書院前校長楊世德專欄

相關文章︳新來港學童填補收生缺口:從制度差異到文化的4大融合 三方協作構建共融校園︳高主教書院前校長楊世德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