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好學校」迷思:Band 1光環外的5把量尺去量度是否「好學校」︳高主教書院前校長楊世德專欄

更新時間:19:00 2025-05-26 HKT
發佈時間:19:00 2025-05-26 HKT

香港的升學競爭激烈,許多家長都渴望子女能進入Band 1名校。然而,被「Band 1」光環籠罩的同時,我們不要忽略了教育的本質。一所真正的好學校,並非單以Banding或學業成績論英雄,而是能全面培育孩子,讓他們在各方面都能充分發揮。以下五把量尺,或許能幫助家長們重新思考「好學校」的定義:

1.  教育理念: 分數背後的生涯藍圖

好學校應有清晰的教育理念,並將其融入課程及教學之中。並非只追求學業成績,反而是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品格、價值觀和對社會的責任感及使命感。例如,某所Band 2中學推行永續教育,學生在頂樓農圃親手栽種蔬菜,學習環境保育和尊重生命;另一所Band 3學校則將社區關懷融入課程,透過長者陪讀計劃,讓孩子學習關懷弱勢群體,培養公民意識。這些學校的教育理念,並非單純追求分數,而是引導孩子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回應時代的需求。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2.  照顧差異: 教育不是標準模具, 亦不強調優勝劣敗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擁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和節奏。好學校應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提供適切的學習支援和彈性學習模式。例如,香港某小學推行「學習調色盤」制度,讓學生根據自身狀態選擇不同學習模式,例如小組討論、自主研習或實作課堂,甚至允許ADHD學生在搖擺椅上聽課。這種因材施教的模式,更能照顧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3.  家校協作: 打破圍牆的教育共同體

教育並非學校單方面的責任,更需要家長積極參與。好學校應重視家校合作,建立緊密的夥伴關係。例如,九龍城某小學將家長會改造成「教育合伙人工作坊」,讓家長參與課程設計、舉辦生涯探索活動,甚至邀請家長帶領興趣班。這種家校協作的模式,能打破學校與家庭之間的隔閡,讓家長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同行者。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4.   適性揚才: 讓每顆星找到自身發光軌道

好學校應重視學生的多元發展,發掘學生的潛能和興趣,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機會,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發光發熱。例如,一位在國際發明展中獲得金獎的學生,雖然物理成績並不理想,但他的學校卻鼓勵其運用3D打印技術驗證理論,並為他開設「創客學分」,將雜物房改造成科創實驗室。這種適性揚才的教育方式,能讓孩子在擅長的領域中充分發揮潛能,成就獨特的自我。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5.  全人發展: 課本外的成長維度

教育的目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應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身心健康、人際關係、公民責任及世界觀等。好學校應提供多元化的課外活動和學習體驗,例如屯門某學校將DSE體育科延伸為「運動管理文憑」,深水埗某校則將義工服務時數列為「隱形畢業證書」。這些措施,能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培養多元興趣,發展健全的人格。選擇學校,不應只看Banding就照單全收,需要深入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和校園文化、師資,甚或校長管理層的領導及經驗。真正的好學校,應是一個能讓孩子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的樂園,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這裏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自信地綻放光芒。 家長們不妨放下對學術成績的執着,帶孩子走進不同的校園,用心感受那裏的氛圍,尋找最適合孩子發展及成長的土壤。
 

(圖片來源:PhotoAC)
(圖片來源:PhotoAC)
高主教書院前校長楊世德
高主教書院前校長楊世德

 

 

高主教書院前校長楊世德
曾任高主教書院校長,任內大幅提昇學校成績至Band 1A,對中小學升學策略素有研究;本身亦是前香港手球代表隊及羽毛球青年軍成員,現任多間學校校董並擔任香港島校長聯會榮譽會員部執委。

相關文章︳孩子應參加多少個課外活動?專項定多元發展?從教育角度探討利弊︳高主教書院前校長楊世德專欄

相關文章︳在網絡世界保護你的孩子:給家長們的5個錦囊︳高主教書院前校長楊世德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