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大人目光試問「你覺得甚麼是好?」5個方法欣賞孩子眼中的「好」︳顏鎧銘校長隨筆

更新時間:18:10 2025-05-02 HKT
發佈時間:18:10 2025-05-02 HKT

女兒學校逢星期五都會派幾份功課,通常都是圈圈畫畫、填填顏色的工作紙,所以我買了一盒顏色筆給她。有一次跟她做功課時,發現她會抽出黑色和白色扔到一旁說:「唔要黑色!唔要白色!」細問才知道,原來之前爸爸陪她做功課時說過「黑色不太好,會整污糟工作紙」、「白色和工作紙一樣顏色,畫了也看不見」。

讓孩子定義他們的「好」

爸爸說的話其實並沒有錯,只是想不到一個兩歲多的孩子就這樣記進了心裏,每次打開顏色筆,便「拋棄」黑色和白色。後來我陪女兒畫畫時,她拿起黑色畫筆看着我,雖然口裏重覆說着「黑色,唔要……」,但眼神卻似在尋求我的同意。最後我說:「你想用就用吧!」她便拿起黑色筆在畫紙上畫了起來。

讓孩子定義他們的「好」,大人就試着去接受與支持吧!(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讓孩子定義他們的「好」,大人就試着去接受與支持吧!(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在大人眼中,「好」似乎有着清晰的輪廓:高分、乖巧、得獎,甚至是一份穩定的工作。這些標準被視為孩子成功的基石,也成為父母與師長教養的目標。然而,當我們忙着為孩子鋪設這條「好的道路」時,是否曾停下來問:大人眼中的「好」,真的是小孩想要的嗎?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Edward Deci)的「自我決定理論」指出,人類需要自主性、能力感與歸屬感來維持心理健康。孩子的「好」往往更直觀、更當下,可能是朋友的笑聲、一次成功的經驗,或一場盡興的遊戲。當父母以長遠的「好」壓過他們的當下快樂時,孩子可能感到被否定,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久而久之,親子間的信任感減弱,孩子不再願意分享內心,父母也難以走進他們的世界。

家長忙着為孩子鋪設這條「好的道路」時,是否曾停下來問:大人眼中的「好」,真的是小孩想要的嗎?(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家長忙着為孩子鋪設這條「好的道路」時,是否曾停下來問:大人眼中的「好」,真的是小孩想要的嗎?(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當我們忙着為孩子鋪設這條「好的道路」時,是否曾停下來問:大人眼中的「好」,真的是小孩想要的嗎?

蹲下來看看孩子的視角

當然,成人眼中的「好」並非全然負面。適度的引導能幫助孩子建立紀律與目標。例如,一位父親堅持讓孩子每天閱讀,起初孩子抗拒,但後來愛上書本,親子間還多了共讀的溫馨時光。當成人的「好」與孩子的需要契合時,可以成為親子關係的助力。成人眼中的「好」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能增進理解與連結;用得不好,則可能傷害彼此的情感。

關鍵在於,父母是否願意調整自己的視角,與孩子共同探索「好」的定義。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成長不是比賽而是一起看沿途風景 

親子關係不是一場比賽,而是攜手走同一段路,看同一片風景。或許那一刻,我們才會發現真正的「好」不是試卷上的紅勾,而是他們奔向你時的笑容。下次當孩子塗滿黑色或丟下書本跑向公園時,別急着拉回,試試跟着以下的方法,看看他們眼中的「好」。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 當孩子說「我想試試這個」時,不要急着否定,先問問「為甚麼」。
  • 每個孩子都值得被肯定,不要因為別人做得好就否定他的付出。
  • 不要讚美孩子的成績,而是肯定他們的努力與創意。
  • 問問自己這樣做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遺憾或虛榮?
  • 多與孩子聊聊「你覺得甚麼是好」,了解孩子的想法。
通德學校顏鎧銘校長(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通德學校顏鎧銘校長(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通德學校顏鎧銘校長
學生稱呼為顏色筆校長,深信教育可讓孩子變好,孩子可讓世界變好,每個孩子都值得被看見。積極推動「森林課程」及「校園關愛文化」,願每個孩子在成長旅途上綻放異彩。

相關文章︳通德學校「我手繪我心」 聖方濟愛德小學畫出香港情懷︳創意貼堂區

相關文章︳關愛同行伴孩子走過成長路 從《哪吒2》啟發出的5個親子教育看法:學欣賞孩子的光芒︳李德衡校長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