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英文、與父母分離 國內來港生獲心儀英中取錄 分享學英文3大方法
發佈時間:18:19 2024-03-06 HKT

Band 1英中向來競爭激烈,對於從國內「半途出家」來港升學的插班生來說,要成功升讀更是難上加難,畢竟香港的學生從幼稚園便已經開始學習英文,反觀國內大部分小學生卻要到高小才起步。亞斯理衞理小學(下稱亞小)小六生黃雅茵(現已畢業)雖然小二才到香港升學,但多年來憑着自己的努力以及老師、家人的支持,在沒有補習的情況下仍然能夠急起直追,成為品學兼優、文武雙全的好學生,最後更如願以償被心儀的中學 —— 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取錄,當中有何心得?
個性獨立乖巧、小二來港寄住嬸嬸家
雅茵本於香港出生,及後回到國內升讀幼稚園及小一,在小二的時候才被嬸嬸接到香港照顧和讀書,幾年來一直跟着嬸嬸生活。嬸嬸解釋:「雅茵的父母因為工作關係,只能將她和哥哥放在寄宿學校。試想像,一個只有五歲的小朋友要去讀寄宿學校,她一定很獨立。」嬸嬸形容這位姪女從小便已經非常懂事,而且認為在香港成長和學習會對雅茵將來發展更有利,在衡量過自己的能力,以及與家人商量後,便決定把雅茵兄妹接到香港。

由零開始追趕進度
回想初到香港小學讀書,雅茵表示老師、同學都會包容、體諒、關心自己,相處非常融洽。不過由於小一在國內讀語文班,完全未接觸過26個英文字母,自己更完全不懂廣東話,在學習方面難免吃力。 「初初學英文方面的確有難度,特別是默書、串字,但嬸嬸不辭勞苦跟我一起溫習,之後從原本的不合格,逐步提升到70、80分,直到現在的90、100分。」嬸嬸表示起初對雅茵就像幼稚園學生般從基礎教起,先學字母,再到生字、短句。「一開始就給她一篇文章肯定應付不到。」同時亦會鼓勵堂弟跟她用英文溝通,互相學習。家中更有一個書櫃,特意買一些小朋友有興趣的圖書,從小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

享受思考過程 主動學習
當問及最喜歡、成績最好的科目時,雅茵謙笑:「最喜歡數學,雖然不是成績最好的一科。」她表示自己非常享受思考、解題的過程。「原來有時換個角度思考就會想到答案,這種感覺很特別,也為我帶來滿足感。」她更指嬸嬸會用不同方式教她數學。「同一道題目,不止教我一個解題方法,會提供兩個,甚至三個,引導我用不同方法解題。」那成績最好是哪一科?雅茵略帶靦腆道:「沒有哪一科成績特別好,普普通通。」再追問之下,才得知雅茵這樣答原來是因為「難分高下」。「科科爭一、兩分,都是差不多成績。」在旁的嬸嬸補充道。但從語氣、眼神都能感受到嬸嬸對這位姪女有多麼自豪。而該校校長鄭家明亦表示雅茵平日非常用功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考獲全級首三名。「我曾向學生分享過一本書《孺子學習》,希望同學能從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雅茵事後真的主動找那本書來看。」在鄭校長心目中,雅茵是一個文武全才的學生。「她既有溫文的一面,同時在運動方面亦取得非常不錯的表現,是校隊成員,甚至於今年度代表學校於葵青區小學校際田徑比賽取得一百米短跑冠軍。」

努力比天份重要
既要讀書,又要參加校隊訓練,會否很辛苦?雅茵表示校隊雖然每天都有訓練,但通常都是早上或大息時間進行,只有在特別日子才需要於放學後加操。「早上訓練後反而更有精神上課。」雅茵笑道。談及雅茵參與校隊,嬸嬸表示非常支持。「讀書以外,小朋友也需要其他的活動,只要她有信心能夠兼顧好學業,分配好時間,我便會支持。」而在雅茵小時候,嬸嬸會為她訂立時間表,但隨着年齡漸長,便讓她自行安排時間,如做功課、溫習、閱讀、練跑。對於學業及跑步方面均取得佳績,雅茵認為天份或許有一些幫助,但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努力。

鄭校長則覺得運動有助同學均衡發展,提升幸福感、愉悅感,同時能鍛煉恆毅力,讓他們勇於接受失敗、挫折。「記得雅茵有一次參加比賽輸了,她的反應不是放棄,反而是觀察別人優點,為甚麼別人會做得比自己好,從中學習。」雅茵笑言私下會跟同學鬥快跑步,起初也經常輸給同。「輸的一刻每個人都會有不開心,但正所謂『勝不驕,敗不餒』,想到未來有更多機會,便會立即充滿信心。」此外,老師、同學亦會鼓勵。「從學校一些失敗周、熱血周、動力周等生命培育活動,更能體會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就算失敗也不緊要。這些經歷慢慢令我不再害怕失敗,只要勇敢面對、互相合作就一定能克服困難。」

事前準備有助減低面試焦慮
鄭校長表示在升中過程中校方非常重視家校合作,同時亦會為家長和學生提供支援,包括家長會、面試班等。因此亞小在第一階段自行派位已經有六成學生獲取錄;在統一派位階段,獲派首三志願的學生亦超過九成。儘管學校近幾年升中派位結果理想,雅茵自己亦不敢怠慢,刻意為面試作準備,包括時事題、中英文自我介紹等,有充足準備能令她在實際面試時沒那麼緊張。「本身對自己都有信心,但當收到派位結果那刻,仍感到很興奮,以為自己眼花看錯。」嬸嬸笑指她表面很平靜,但內心很激動。「當她走出班房,我問她結果,她拿着派位結果不讓我看。」對於升讀英中,之後不少科目,例如數學都需要用英語教授,雅茵坦言有少少擔心。「可能會有一些生字未見過,但現在的英文基礎不弱,只要背熟公式,相信問題不大。」

依靠視頻維繫親子感情
這些年來雅茵一直與嬸嬸同住,疫情下更是有兩年多三年沒有與身在國內的媽媽見面,只能定期視像通話,直至今年初解除隔離措施後才能回鄉探親。「見到媽媽那刻有一種陌生的感覺,但心裏還是很開心的。」而爸爸雖然身在香港,卻因為工作關係要在辦公的地方留宿。儘管因為各種原因未能跟父母同住,但爸爸也會參與雅茵的學校活動,到嬸嬸家食飯,整個家族的關係非常緊密,互相支援。「我與丈夫青梅竹馬,小時候便已經與雅茵父母相識,早已將她視作自己女兒,不會有隔膜。」而雅茵最後亦不忘感激嬸嬸對她的照顧。「因為她,我才有一個溫暖的家。」

學英文3大方法
對不少從國內來港升學的學生來說,英文是他們的弱項,包括筆者從國內幼稚園來港升小一時亦曾遇到同樣的問題,每次英文測驗考試總是「肥佬」。那雅茵當時是如何克服?以下是雅茵跟大家分享她在學習英文方面的心得。
1. 多用英文與人溝通;
2. 觀看英文短片,如在YouTube上便可找到TED talk等具啟發性的影片;
3. 閱讀英文圖書,如《Diary of a Wimpy Kid》、《Harry Potter》等同時具備中英譯本的書籍,這樣會更容易掌握。

透過以上三個方法,能夠訓練自身對英文聽、說、讀的能力。在過程中還要把不明白的字抄在筆記簿,再查字典,將意思也寫在筆記上。「坊間有些Apps可以協助背生字,每日背10個,一星期便已經有70個,積少成多,一年下來就已經學到很多生字。」她表示每天做完功課,稍作休息後就會抽時間記新學的生字,同時重溫之前已經寫下的。至於閱讀,她沒有規定每星期讀多少本圖書。「有時間就讀,已經成了習慣。」
文:林詩敏
圖:何健勇、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成績非一切!優才(楊殷有娣)書院校長:得道多助 品德永遠是第一位︳校長專訪
相關文章︳街坊、學界撐足90年傳統鞋舖走下去 步陞鞋業擋潮流衝擊:「最緊要有口碑」︳親子專訪
相關文章︳2023杭州亞殘運第一獎牌得主 13歲港產小飛魚吳卓恩:「我想成為下一個何詩蓓」︳親子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