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健養生|中醫食療抗春季濕氣 調理脾胃養好皮膚【616期】
發佈時間:05:00 2022-03-24 HKT

踏入春天,陽氣開始升起,日夜溫差較大,容易出現乍寒乍暖的情況,此時自然環境常常出現霧氣,加上不時下雨,濕度相對高;而香港位於沿海位置,環境的濕氣加重個人體質的濕氣,人體肌膚腠理(即皮膚上的紋理和皮下肌肉之間的空隙)開始變得疏鬆,抵抗外邪的能力減弱。因此,皮膚相對容易出現敏感情況,濕疹患者的症狀也相對更易反覆發作。

萬全堂註冊中醫師顏嘉韻指出,春季屬木、為少陽,主生發;五臟應屬肝,肝喜條達惡抑鬱。「濕氣屬土,風屬木,春天容易出現『木克脾土』的情況,脾胃虛弱的女士,被春天『濕重』影響的情況更為顯著。」她表示,春季濕重症狀包括:一、皮膚容易出現敏感搔癢;二、頭暈、困頓、乏力、貪睡;三、腹脹肚濕;四、水腫。

養胃為本改善膚質
顏嘉韻續說,春季的調養守則應以養胃為本,以促進消化系統吸收及水液代謝功能,以免肝氣升發太過。她指春季時女性可利用以下方法調養,以免皮膚變差。
1. 注意調養
「中醫認為『春以胃氣為本』,以增強身體運化水液及吸收身體多餘水分的功能。同時大家應避免進食濕重食物,例如生冷食物、奶類製品、甜度高及肥甘厚膩的食物,包括魚生、牛奶、糕點、煎炸油膩食物等。」

顏嘉韻解釋,上述食物不但本身濕重,同時影響人們的脾胃健康,以致腸道微生物菌群失去平衡,大幅增加腸道的「壞細菌」,使油脂分解過多,影響代謝功能,「一方面減低免疫能力,另一方面使皮膚狀況變差。」
因此,她指春天時人們可以多吃薑、蔥、蒜等食物,以幫助陽氣升發,去除濕氣;飲食應以「健脾和胃、補中益氣」為原則,可多進食以下健脾食物:
薏苡仁: 利水滲濕、健脾、清熱
扁豆:健脾化濕
赤小豆:利水除濕
茨實: 健脾止瀉,除濕止帶


2. 運動調養
顏嘉韻表示,在傳統中醫理論中,脾主肌肉,故多做運動鍛煉肌肉可增強脾胃功能。「春季運動應以緩和為主,動作宜輕巧,舒展柔和,如瑜伽、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以達到紓緩筋骨、生發陽氣的目的。」
她提醒, 春天運動後,必須注意保暖,不要急於脫掉厚衣服,以免風邪入侵皮膚,引起各種皮膚搔癢情況。

3. 情志調養
「皮膚敏感的情況也會因應情緒而反覆,春季時人的情緒與肝的生理及人體氣機一致,處於生發、宣暢、疏泄之症狀,肝在志為怒,因此春天人們容易情緒波動、易郁、易怒。」
顏嘉韻稱容易嬲怒、緊張的女性,因肝火盛加上環境濕重,皮疹問題一般出現於臉部兩頰或頸部附近,即肝膽經走過的位置。「大家於春天更應保持舒暢胸懷,宣發抑鬱。多到戶外活動,使精神愉快、以滿足『肝主疏泄』的特點。」

春季健脾湯水:健脾補氣湯
材料: 薏苡仁十五克、扁豆二十克、茨實十克、赤小豆十五克、黃芪二十克、黨參二十克。
功效: 健脾去濕、改善浮腫、增強抵抗力。
做法: 將所有材料清洗乾淨,放入清水八百毫升,小火燉一小時;如非茹素可選擇加入四両瘦肉一起燉煮。
整理:本刊記者 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