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教育|移居新加坡打破刻板印象 公立小學未如想像「填鴨」【616期】
發佈時間:07:00 2022-03-24 HKT
若要移民,不少港人首選英、美、澳、加,如想留在亞洲地區,則多選擇生活環境比較輕鬆的台灣或泰國,未必考慮新加坡。facebook專頁「新加坡貓媽」版主Eunice一年多前移居當地,卻認為坊間對於新加坡的認識,仍然停留在二○○○年代初電影《小孩不笨》的刻板印象(指「填鴨式」教育)。她於二○二○年中與家人移居新加坡,稱當地教育水平高,而且城市綠化規劃不俗,令親子活動選擇更多元化,也有更多地方讓小朋友跑動,紓解壓力。
丈夫調職舉家移居
Eunice與丈夫於二○二○年六月,帶同當時十二歲和五歲的兒子移居新加坡,落戶東南部的Mountbatten(蒙巴登)。香港人普遍認為新加坡生活空間小,政府嚴厲的管治手法及高壓的社會氣氛也令人卻步,未必把獅城作為移民地點考慮。Eunice笑說,香港人的確未必覺得新加坡是移居的好選擇,要移民的話,港人大多偏愛生活節奏較慢的國家,如英國、美國、澳洲、加拿大等,但因為二○二○年她決定移居時,各國未推出針對港人的特別政策,故可以選擇的地點不多。
「之後跟丈夫討論,因為他從事與金融相關的行業,公司也一直有詢問其意見,看他有沒有興趣到新加坡工作,加上當時香港的社會及政治氣氛一般,最終透過丈夫調職至新加坡,一家移居當地。」Eunice補充,選擇新加坡的另一個原因,是覺得其教育質素好,部分大學在世界排名上也名列前茅。
國際學生須考AEIS
決定移居後,Eunice便安排長子Global報考新加坡的國際留學生入學考試(Admission Ex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AEIS)。她稱該考試是新加坡教育部為報讀公立中小學的國際留學生而設,每年只舉辦兩次,世界各地的考生都可報名,競爭非常激烈。「尤其是中國考生,每年有很多人競爭學位。不過當時因為(新冠)疫情,應考人數少了,所以我們算是挺幸運的,兒子成功考入當地不錯的小學。」
Eunice表示,當年Global入讀小五,而因為新加坡的學校對小六升中考試PSLE(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小學離校考試)非常重視,所以她曾經擔心兒子的學業壓力會很大。「當時都怕新加坡會不會真的像《小孩不笨》(的劇情)一樣,但後來看到兒子讀得頗開心,所以鬆一口氣。」

學習氣氛不「死板」
因為長子要準備PSLE,Eunice坦言他的確有讀書壓力,但綜觀學校情況,覺得不算過分催谷,「因為該考試決定小朋友升讀哪所中學,家長自然擔心,也催生了很多補習班,(學生)要操練試卷等。」目前Eunice有替Global報讀補習班,坦言若與西方國家比較,新加坡一定屬於較高壓,但對比香港或亞洲的學習狀况和氣氛,卻未如大家所想般刻板和壓力大,「始終視乎階段,在幾個關鍵的入學點(包括升讀中學、中學選科、升讀大學)壓力比較大,但平時感覺還好。尤其對比香港,兒子的功課比以前少,還有時間參加課外活動。」
Global在香港就讀教學方式比較活潑的小學,移居新加坡後,Eunice說他覺得當地的教學同樣生動有趣,並非過分強調死記硬背,自言更喜歡在新加坡讀書,最主要是因為同學們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感覺更多元(diversity),更有機會見識和交流各種文化。
重視多元興趣發展
Eunice稱雖然孩子在新加坡有讀書壓力,但學校也重視小朋友的興趣和多元發展,當地學校面積大,幾乎每所學校都設有真草足球場,又定期舉辦交流團讓小朋友學習社交等。「當地小朋友多參加課外活動,基本上人人都學游泳或其他水上活動,因為新加坡天氣實在太熱了;新加坡當局也頗重視健康的,城市會推廣踩單車,所以也有單車等興趣班。」
「不過很可惜,因為疫情,我們到埗後一直沒有太多機會體驗當地的課外活動,只是聽說活動選擇頗多,很期待之後有機會可以參加。」Eunice說平日有空會帶兩名孩子逛博物館,如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國家美術館、科學中心等,質素甚佳。

環境安全容易適應
在香港時,Eunice任職中學老師,雖然生活及收入穩定,但眼見學生們讀書壓力大,故一直希望為自己兩名孩子尋找更合適的讀書環境。「當時(各國移民計畫)選擇不多,我們考慮移居時,首要因素是安全、衞生、氣候,以及容易回港探親。因為始終有上一代在香港,所以我們主要考慮亞洲國家。」
她續說:「新加坡的飲食種類多,就算想吃香港食物,也很容易找到;城市環境亦安全,即使晚上出街都不太擔心;更重要是新加坡是重視共融的國家,人們能接納不同文化和民族,所以對我們來說,很容易適應。」

男性須服兵役兩年
Eunice笑說,英語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之一,但平日走到街上,當地人大多以Singlish(新加坡式英語)溝通,她經常聽到一頭霧水,「不過他們不會歧視我,亦感覺到大家很接納我們。」
另外,新加坡設有國民服役制度,男子年滿十八歲後須到軍隊服役兩年。Eunice表示,不少香港人因此對移居當地卻步,她卻認為當兵反而令孩子有機會成長,「服兵役可以培養小朋友的心靈意志,也可以令他們成為less spoiled(減少被寵壞)的小孩。」

政府津貼鼓勵生育
移居新加坡,Eunice除了重視教育質素,亦認為當地的親子活動和設施等配套非常齊全。「因為新加坡鼓勵生育,在普通商場,你也可發現有很多親子、育嬰廁所或設備,而且每區都有許多特大的公園,方便小朋友『放電』。」她指香港及新加坡同樣面對生育率低的問題,但新加坡政府除了給予新生嬰兒父母高額津貼(最高可達一百萬港元)鼓勵生育外,還提供育兒假、產假和侍產假,加上社區親子設施齊全,家長有不少親子活動選擇。
她稱因為新加坡天氣很熱,故經常帶小朋友游泳,或者到水上活動中心玩。「當地做得最好的,是到處都有免費的嬉水區,可以讓小朋友隨時玩水;又有很多大型遊樂場,裏面竟然有繩網、沙池等,小朋友真的會喜歡到那裏玩。」

籲移居勿「圍爐」
雖然新加坡面積比香港小,土地資源匱乏,但Eunice表示當地空間感大,沒有大城市普遍存在的擁擠情況,最主要是因為新加坡政府保留大量生態空間。根據當局規定,在規劃新城鎮時,居住區五百米範圍內應有一個一點五公頃的公園。目前,新加坡佔地二十公頃以上的公園逾四十個,零點二公頃的街心公園更有二百四十多個。「不過,因為(新冠)疫情,所以我們沒有太多機會可以到公園玩,希望日後的生活可回復正常。」
Eunice坦言,雖然新加坡是亞洲城市,亦重視共融,但港人移居新地方,始終有不適應的地方。「新加坡強調精英主義,他們很習慣競爭,所以有時候覺得他們有點傲慢,工作上跟他們合作時,也發現他們不及香港人靈活變通。」她建議,無論港人移居到哪個國家,切勿只「圍爐」,「嘗試融入當地,試試跟當地人聊天,了解他們的想法,到教會、做義工都是不錯的方法;或者接小朋友放學時,與其他家長聊天。」Eunice認為,移居他方始終需要經歷適應期,即使是亞洲國家,文化相近也難免有不習慣的地方,但只要大家放寬胸懷,慢慢結識當地人,相信很快可適應新生活。
文:袁志敏 圖: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升學教育|移居馬來西亞雪蘭莪 港人鎖定國際學校【604期】
升學教育|一家五口移民台中 發掘景點認識在地文化【6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