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受人口紅利消失及老齡化挑戰 制約居民消費 蔡昉籲改善收入分配|中國經濟論壇2025

更新時間:15:35 2025-11-18 HKT
發佈時間:15:35 2025-11-18 HKT

於「中國經濟運行與政策國際論壇2025」,中國新發展規劃的全球意義的討論環節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蔡昉表示,中國經濟正面臨人口紅利消失和接近於發達國家的水平老齡化問題的雙重挑戰,人口問題正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增長、供需問題的根源。

蔡昉:建議中國需改善收入分配

蔡昉預計,到2035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維持在4.5%至4.8%,這個速度足夠可以讓中國到2035年成為一個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超過兩萬美元,不過目前消費需求正成為實現上述情況的關鍵制約因素,特別是疫情後復蘇階段,需求側增長相對較弱。他續指,供給側亦正影響需求側,自2022年以來經歷增長放緩以來,就業和收入均相對減少,繼而令需求側亦不似過去般快速增長。此外人口老齡化、年輕人和老年人的消費能力與意願存在差異,即年輕人消費依賴「啃老」,而老年人由於就業率低和社會保障水平不足,令其消費能力受限;及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障制度進一步加重了勞動年齡人口的負擔等因素,正制約居民消費。

他建議,為應對這一問題,中國透過需改善收入分配,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避免過度擔憂社會保障基金的可持續性,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推動經濟增長。

劉世錦:中國科學發現差距已縮短

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亦談及,中國經濟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增長潛能,中國目前的人均GDP約為1.4萬美元,目標是到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預計在3.5萬到4萬美元之間,這意味著有巨大的增長空間。其次是新技術革命的優勢,特別是在數字技術和綠色技術領域,中國已經接近國際前沿,處於難以望其項背水平,最後是超大規模市場經濟優勢,中國不僅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還在生產、投資、貿易、創新和金融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劉世錦還說,儘管中國在科學發現和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層面仍存在差距,但差距已經縮短,且中國在某些產業工程化和商業應用場景中已經處於全球科技進步的前沿。例如,在低碳綠色產業中,中國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新能源的成本已經顯著低於化石能源,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的創新貢獻。

蔡冠深:香港應全力打造國際品牌中心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則指出,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的優勢就是內聯外通,是連線內外雙循環的重要的橋梁,在未來國家發展大局和全球經濟格局中,就香港工商界可從金融、教育、專業服務等發揮建設角色。

他說,首先,與內地企業強強聯手、包團出海的同時,香港應在全力打造國際品牌中心,建立國際品牌與世界產權交易中心,制定權威的品牌認證和保護的機制,促進內地品牌走向世界,相信政府最近成立第一企業出海專班,為企業提供一站式的出海服務,將更加有利於內地企業通過香港實現全球化戰略的部署。其次,香港的法律、會計、咨詢等高端服務業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可以為外資競爭內地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務,鼓勵中外企業用好香港的專業服務。第三,香港擁有教育優勢,香港擁有5家世界100強的高校,可與深圳協同規劃建設及科技創新、高端製造、現代服務居一體的港深超級合作區,形成「政海學研投」融合的出海生態圈,助力內地科創企業走向全球。第四,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可助力中國金融強國建設。

沈聯濤:中國為南方國家提供經驗

至於在同一討論環節的國家金融監督管理局國際諮詢委員沈聯濤則從全球南方的角度,論述了中國的崛起問題的挑戰跟機遇。

沈聯濤說,中國在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以人為本、共和共創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根本路徑;中國的發展模式強調有序推進、實事求是和知行合一,這些原則在全球南方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他續指,全球南方國家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南方國家面臨著如何選擇發展模式的挑戰,每個國家的歷史背景、自然條件和人口結構多樣,因此必須實事求是地制定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路徑。

他還認為,中國已經是一個經歷強國,但是要更推動強國建設,則需要一個構建更強的金融體系。談及香港,沈聯濤說,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窗口,並擁有豐富的服務業資源和人才,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了重要的合作平台和發展機遇。

張宇燕:美國難保現行國際體系主導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宇燕亦指出,美國是現行國際體系的主要的構造者,惟目前美國發現現行的體系並不能夠保證其在全球的主導地位,正開始放棄其現主導建立的戰爭體系,而從那歷史經驗而言,這一過程均有挑戰和機遇。具體而言,機遇主要有兩大類,一是人類歷史的進步,出現了一系列的推動經濟全球化向前邁進的新的要素或者新的現實;另一機遇是中轉期內的新現實意義將發揮重要,包括人工智能技術等,同樣亦將被動帶來生態環境變化等挑戰。

他總結道,面對這些挑戰,除了捉住上述機遇,還應以互利共贏為目標,政和博弈思維取代聯合博奕思維,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建設。

相關文章:李家超稱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逾三分一 成為全球穩定基石|中國經濟論壇2025

相關文章:全球貿易秩序重構 諾貝爾經濟學家:各國須團結應對權力失衡|中國經濟論壇2025

相關文章:學者料香港金融迎10年國策戰略機遇期 復星郭廣昌:中國企業打不死|中國經濟論壇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