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轉型期:低增長與「短低長高」利率並存思維框架|陳新燊
發佈時間:08:00 2025-09-29 HKT

全球經濟數據陸續出爐,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正在浮現於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權威預測顯示,2025年全球GDP增長率將僅為3%,這個數字背後隱藏一個更深層的現實——那個曾經讓我們習以為常的「高增長、低利率」黃金時代,可能真的一去不復返了。
一、增長的天花板已經顯現
回望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發展軌跡,不難發現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全球經濟增長的動能正在持續減弱。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周期性調整,而是一場深層次的結構性變革。
1.1 美國:表象繁榮下的結構性隱憂
美國經濟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依然活躍,消費市場保持韌性,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也帶來了積極影響,但深入觀察就會發現,居民儲蓄率持續下滑,企業資本開支意願減弱,增長的內生動力正在衰減。IMF預計美國2025年GDP增長率約為1.9%,遠低於歷史平均水平。勞動力市場雖緊俏,但生產率提升有限,工資——通脹螺旋風險猶存,增長模式的可持續性令人擔憂。
1.2 歐洲:多重壓力下的增長停滯
歐洲情況更加嚴峻,製造業持續萎縮,能源成本高企,地緣政治衝擊和人口老齡化正在侵蝕這個老大陸的競爭力。德國汽車工業的困境就是一個典型縮影,傳統工業強國在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中步履蹣跚。歐元區2025年增長預期僅為1%,復蘇之路漫長而艱難,結構性改革推進緩慢,財政空間受限,進一步拖累增長潛力。
1.3 中國:從速度到質量的深刻轉型
中國經濟也在經歷深刻的結構調整。房地產市場的深度調整、外部需求疲軟、地方債務壓力上升,使得傳統刺激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盡管4.8%的增長預期在全球範圍內仍屬亮眼,但相比過去動輒兩位數的增長率,這一數字反映了經濟增長重心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戰略轉移。消費與服務業的緩慢復蘇,疊加人口結構拐點,預示潛在增長率的系統性下移。
1.4 新興市場:分化加劇,挑戰並存
新興市場表現呈現顯著分化。資源出口國雖受益於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但也面臨資本外流與匯率波動的雙重擠壓;製造業出口國則受全球需求放緩與供應鏈重構的雙重衝擊。越南製造業出口增速從2023年的7.2%降至2025年的3.5%,這一變化凸顯了外需依賴型增長模式的脆弱性。同時,美元利率環境與資本流動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了政策調控的難度。
二、利率的新遊戲規則
在這個低增長的新世界,一個更加令人困惑的現象正在上演:利率市場出現了「短低長高」的格局(“lower front-end, higher long-end” yield curve phenomenon)。這種現象打破了傳統金融市場的認知,也讓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都感到困惑。
簡單來說,短期利率在央行的強力干預下保持在相對低位,而以十年期國債為代表的長期利率卻在市場力量的推動下持續高企。這種現象在金融學中被稱為收益率曲線的平坦化(yield curve flattening),甚至在某些時點出現倒掛(inversion),反映的是央行政策意圖與市場預期之間深層博弈。
2.1 央行的兩難:謹慎寬鬆下的政策困境
央行們面臨前所未有的兩難境地。一方面,經濟增長乏力需要寬鬆貨幣政策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通脹壓力尚未完全消散,尤其是服務業通脹的粘性,使得央行不敢貿然大幅降息。這種「謹慎寬鬆」的政策立場,導致短期利率雖處低位,但下降空間極為有限。
2.2 長期利率的上行邏輯:多重力量共同推升
長期利率的上升則源於更為複雜的市場邏輯:通脹預期未完全錨定:投資者擔憂未來通脹可能反彈,因此要求更高的通脹風險補償(inflation risk premium)。
財政擴張帶來的供給衝擊:各國政府為應對經濟挑戰與結構性轉型,大規模發行長期國債,加劇債券市場供給壓力。
全球儲蓄——投資失衡:新興市場儲蓄率下降,全球儲蓄供給減少;而發達國家在綠色轉型、數字基建等領域的投資需求上升,推高長期資金價格。
風險溢價上升:地緣政治緊張、政策不確定性加劇、氣候風險上升,使得投資者要求更高的風險補償,進一步推高長期利率。
三、政策制定者的艱難平衡
在這種複雜的經濟環境下,各國政策制定者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政策工具箱似乎已不夠用,單一政策手段往往顧此失彼。
3.1 貨幣政策的約束
央行需在抑制通脹、支持增長與維護金融穩定之間尋求平衡。IMF數據顯示,全球公共債務已攀升至GDP的93%。如此龐大的債務規模,使得加息空間受限,降息亦難大幅推進——提高利率可能加劇政府付息負擔,甚至引發債務危機;降息則可能重燃通脹預期。
3.2 財政政策的空間壓縮
多年量化寬鬆(QE)與財政刺激已使政府債務高企,進一步擴張的空間有限。即使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大規模財政刺激也易引發債務可持續性擔憂,市場信心可能迅速惡化。
3.3 國際政策協調的缺失
各國在面臨國內壓力時,往往採取「以鄰為壑」(beggar-thy-neighbor)策略。例如,美國更關注通脹控制,傾向維持較高利率;歐洲則擔憂增長乏力,傾向於更早降息。這種政策分化加劇了匯率波動,擾亂跨境資本流動,放大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
四、尋找新的解決方案
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依賴傳統政策工具已難奏效。必須構建一種更加系統性、協調性的政策框架。
4.1 貨幣政策:從單一目標到多重平衡
央行應從單一的通脹目標制轉向兼顧物價穩定、金融穩定與經濟增長的多重目標框架。加強前瞻性指引,提升政策透明度,穩定市場預期,避免過度波動。
4.2 財政政策:從短期刺激到長期投資
在債務約束下,財政政策應聚焦於提升長期生產率的投資,如綠色能源、數字基礎設施、教育與科研等領域。這類投資既能提供短期需求支撐,又能為長期增長奠定基礎。
4.3 結構性改革:釋放增長潛力的根本路徑
教育培訓、科技創新、市場化改革、勞動力市場靈活性提升等結構性措施,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TFP)的關鍵。盡管改革見效慢、阻力大,但長期收益顯著。
五、投資者的新策略
對於投資者而言,這一「新常態」意味必須徹底重構投資邏輯。高回報、低風險的時代已然結束,取而代之的是「低回報、高波動、政策碎片化」的長期環境。
5.1 全球化資產配置:分散風險,捕捉機會
地緣政治風險加劇背景下,跨區域、跨貨幣、跨資產類別的多元化配置至關重要。通過分散投資,降低單一國家或政策風險的衝擊。
5.2 防禦與成長的平衡
在低增長、高波動環境下,應兼顧現金流穩定的防禦性資產(如公用事業、必需消費品、高股息股票)與受益於長期趨勢的成長性資產(如人工智能、綠色科技、數字化轉型)。
5.3 聚焦長期結構性趨勢
全球能源轉型與數字化轉型是不可逆的長期趨勢。從可再生能源、儲能技術、智能電網,到雲計算、AI大模型、半導體,這些領域蘊含巨大投資價值。
5.4 動態調整與投資紀律
在高度不確定環境中,機械堅持固定策略風險極高。應基於數據與規則進行動態再平衡,嚴守投資紀律,避免情緒化決策。
結語:適應新現實的智慧
當我們站在這個歷史性的轉折點上回望,不難發現「黃金時代」的背後是全球化、人口紅利與技術加速的共振。而今天,這些紅利正在消退,我們必須學會在更複雜、更不確定的世界中生存與發展。
這並不意味悲觀。每一次重大轉型都孕育著新機遇。關鍵在於能否及時調整思維,適應新現實。
對政策制定者而言,需要系統性思維、精細化操作與國際合作;對投資者而言,需要理性認知、靈活策略與長遠視角。
在這個「低增長」與「短低長高」利率並存的新時代,理性認知與戰略耐心將是最寶貴的品質。那些能夠優化資產負債表、提升核心競爭力、建立敏捷決策機制的組織與個體,終將在新一輪競爭中脫穎而出。
全球經濟轉型期或許漫長,但正是重新洗牌、重新定位的契機。保持清醒、堅定信心、靈活應對,或許就是我們能給出的最好答案。畢竟,歷史從不簡單重覆,卻總押著相似的韻腳。而未來,屬於那些為「新常態」做好準備的人。
作者簡介:資深金融人
現任全國資產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