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組團參觀重慶大廈多元文化館及九龍清真寺 推動多元共融教育|投稿
發佈時間:14:52 2025-10-24 HKT
近日,我與來自多所中學、小學及幼稚園的校長一同參訪了由基督教勵行會營運的「重慶大廈多元文化館 (Diversity Hub)」,並走訪九龍清真寺,深入體驗香港的多元文化面貌。是次交流不僅拓寬了我們的教育視野,更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和而不同」的社會價值,期望能將所見所聞融入教育,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與包容精神。

多元文化館內陳列了豐富的歷史資料,系統性地呈現重慶大廈作為香港少數族裔聚居地的發展歷史。這座大廈不僅是本港獨特的文化地標,更見證了不同族裔如何在此扎根和共融。館內亦介紹了多位對香港發展貢獻卓著的人物,例如麼地爵士(Sir Hormusjee Naorojee Mody)巨資捐助成立香港大學,奠定本港高等教育基石;以及米泰華拉先生(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創辦九龍小輪(天星小輪前身),推動維港兩岸交通發展。這些故事讓我們反思:香港的繁榮,正是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創建。展館內透過服飾、家居擺設、傳統食品等,生動展示南亞、中東、非洲等非華裔族群的文化特色。在文化館主持人帶領下,我們難得踏足重慶大廈的不同樓層,實地探訪各式小店。從販賣印度香料的雜貨鋪,到供應清真食品的餐廳,每一處都充滿異國風情。店主們熱情分享他們的日常用品與飲食文化,例如如何調製香料奶茶、介紹用作牙刷的木枝等,讓我們從生活細節中理解文化差異。

行程的高潮是參訪毗鄰的九龍清真寺。清真寺領袖更親自為我們講解伊斯蘭教的信仰核心,並示範禮拜儀式。我們了解到清真寺不僅是宗教場所,更是穆斯林社群學習、互助的中心。
香港作為國際都會,匯聚了來自全球的文化與人才。這次參訪讓我們更堅信,教育應幫助學生認識這份多元資產。例如,學校可透過跨學科活動,引導學生探索少數族裔的歷史貢獻;或與社區組織合作,安排實地考察,讓學生親身接觸不同文化。此行讓我們深刻體會,香港的活力正源於其文化多樣性。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引導下一代尊重差異、擁抱多元,讓「和而不同」的精神薪火相傳。未來,我們將積極推動相關校本活動,並鼓勵師生走進社區,以開放之心擁抱世界。
圖、文:香港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校長蔡子良
延伸閱讀:
每日雜誌‧人物誌|化解醫患文化誤解 Singh堅信語言能救命
整合或融合?從文化平衡看少數族裔移民適應新社會模式|教研並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