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讓對手也敬重的人 林則徐銷煙以外的一面
發佈時間:14:00 2025-10-17 HKT

今年是民族英雄林則徐誕生240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福州工作期間,曾推動保育林則徐一系列遺跡,亦多次引用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名句,勉勵國民承傳其堅毅愛國、無懼艱難的精神品格。香港電台第一台節目《五十年後》主持葉國華將一連兩集介紹林則徐這位在中國近代史上極具份量的政治人物。林則徐對中國的貢獻,遠不止於「銷煙英雄」的形象。作為清朝中後期的重臣,他展現出卓越的管治能力、廣闊的國際視野,以及堅如磐石的廉潔操守,為後世立下典範。
林則徐最廣為人知的事蹟,莫過於1839年在虎門銷毀大量英國鴉片,間接觸發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有趣的是,與他對壘的英國官員寶寧(後任英國駐港總督),竟在英國皇家學會宣讀文章時,稱林則徐為「中國典型的聖哲」,盛讚其智慧及愛國精神。他指出,林則徐不貪一毫私利,聲望遍及全國,連偏遠農村也知其名。這種來自敵方的尊重,反映出林則徐為政的高度。
除了政務才能,林則徐更具開放的國際視野。他深明知己知彼的重要性,於是在南下處理鴉片問題時,成立翻譯小組,專門翻譯英方報刊、收集國際資訊,甚至在五十多歲時自學英文。他熱衷於進行調查研究,所編輯的《四洲志》後來成為魏源撰寫《海國圖志》的基礎。然而,這部關於世界地理歷史知識的綜合性書籍當時並未獲得重視,反而流傳至日本被翻印了十四版,甚至影響福澤諭吉等知識分子,引領日本走向明治維新。
毛澤東曾稱林則徐為「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歷史學者范文瀾亦視其為中國近代啟蒙的代表人物。他以身作則,證明國家之強必先認識世界、學習世界。
在個人操守方面,林則徐的清廉自律同樣令人敬佩。身為總督,他出行時嚴格遵守制度,會提前通知目的地官府其隨行人數、開支與伙食標準,明確規定不得超支,杜絕濫用公帑的情況。這種嚴於律己的態度,使他贏得「林青天」之美譽。他身故後僅留極少遺產,為官四十年卻兩袖清風,堪稱廉吏典範。
更難能可貴的是,林則徐被朝廷貶至新疆的心態,不但沒有自怨自艾,反而主動作為。他第一時間提出治理水利,深入南疆與喀什維吾爾地區調查旱情與分水問題,改革坎兒井灌溉系統,促使水資源公平分配,有效緩和漢族與維吾爾族之間的緊張關係。至今,新疆仍能看到林則徐治水的痕跡。
此外,他觀察到當地棉花產量豐富,卻缺乏高效加工技術,於是親自改良紡車,發明「林公車」,提升紡織效率,促進當地經濟。他亦觀察到新疆的國防安全問題,與左宗棠徹夜商討國防策略,間接促成後來「收復新疆」的軍事行動,穩固中國西北邊疆,功不可沒。
林則徐的一生,從中央重臣到被貶至邊疆,始終秉持「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信念。葉國華對其推崇備至,亦提到這副對聯已在他的辦公室懸掛數十年,藉此時刻提醒自己,效法林則徐的精神,堅持做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有益的事。
文章出處:內容輯錄自《五十年後》,節目將於10月18及25日下午2時至3時,港台第一台播出。另外,港台電視部製作的歷史人文紀錄片《林則徐:虎門銷煙以外》現逢周六晚上8時30分在港台電視31播出。
延伸閱讀:
近代史轉折點︰鴉片戰爭 導火線/原因/影響/《南京條約》一文看清|星島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