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廣告|「星期一到星期七,多勞多得!」點解要講「星期七」?「星期日」有咩問題?|語文探驪

更新時間:16:22 2025-09-26 HKT
發佈時間:16:22 2025-09-26 HKT

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一句廣告口號:「星期一到星期七,多勞多得」?

經典廣告|「星期七」讀音有優勢

我們日常生活中,習慣使用一星期7天的概念,而其中的星期一至星期六以外的那天,我們一般會稱為「星期日」。然而,為甚麼在廣告中卻特別用「星期七」來表述呢?

從聲調的角度來看,在這則1999年的廣告中,「星期七」中的「七」讀音為「cat7」,而「得」的讀音為 「dak7」,兩者同為陰入聲,聲調相對一致,使得兩句在結尾時能保持相對較高的音域。

如果改用「星期日」,「日」的讀音為「jat9」,屬於陽入聲,調值便落到最低,使得整句在朗讀時音調會突然下降,讀起來不太連貫,也減弱了句子的韻律感。

因此,使用「星期七」在聲調上更為配合,聽起來也更有節奏感。

除此之外,從語義上看,「星期日」是唯一沒有以數字命名的一天,而一周7天的概念與西方宗教有關。星期日這天往往被設為休息日(又稱禮拜日),以方便信徒進行宗教活動,因此往往帶有休息的意味。

經典廣告|「星期七」削弱休息意味

「星期七」則與此相反,仍是以數字排列,與工作日的排列方式相同,這樣便削弱了其中休息的意味,讓人感覺到這一天與其他工作日無異,仍需工作,甚至還象徵着那種周而復始、永無止境的勞動。

正因如此,「星期七」要比起「星期日」更能傳遞強烈的工作氛圍,這也與廣告中的情境相呼應:公司團隊大清早在天台上奮力打氣,展現大家永無止境地追求更高的業績。

以這種幽默的角度來看,「星期七」的使用不僅更貼合語境,還更具趣味與創意,令那種無限輪迴的勞動痛苦更活形活現,令人印象難忘!

文: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二年級學生蘇嘉臻

本欄由修讀香港中文大學「大學中文一」的學生撰寫,旨在探討日常生活中有趣的語文現象。

延伸閱讀:劉恩霖 - 香港店名後綴——記、家、行|語文探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