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恩霖 - 香港店名後綴——記、家、行|語文探驪
發佈時間:12:30 2025-08-17 HKT

早年,不少本地商店在取名時會使用特定的後綴,譬如「記」、「家」、「行」,但現時採用這些後綴的店舖正在減少,更多的是以英文或其他方式命名。筆者嘗試比較瀝源廣場(1976年落成)與大圍一個新建大型商場(2023年落成)的商店名字,探討當中的變化。
從比對中發現,「記」與「行」都沒有在大圍新建商場出現,「家」亦只有一間連鎖的餅家以此命名;但在瀝源廣場中,以「記」為名的有兩間;以「家」為名的亦有兩間,以「行」命名的則有8間。
「記」有「標識」、「符號」之意,店主為了區分自己和其他相同類型的店舖,方便顧客識別,往往在「記」字前加上店主的姓或名,以強調店主與店舖的連結。同樣,「家」雖無法直接解作商店,但能解釋為「經營某種行業的人家」。
這種情況,在新式大型連鎖的企業前,似乎已日漸式微,尤其是相對於租金比較高昂的新建大型商場,更是難以躋身其中,而我們看新式的餅家名字,很多都是直接表述相關的名稱,如「XX西餅」,以至「堂」、「屋」為之,以凸顯其連鎖和規模之大。
「行」能解作「商行」,一般售賣特定類型的商品,如藥行、金行、錶行;不過這些名字看起來不會設立自己的品牌,而是代理銷售各種品牌和製造商的產品,且不限於飲食業或中式商店,應用範圍相對廣闊。
「行」通常用於代理經營的店舖,大多沒有自己的品牌,推測其應用與自清末在本地林立的南北行有關,他們當時會採購並轉賣世界各地的海味和藥材,這種經營模式相似於現今的「行」(銀行是一個別例,不過,在粵語中,商行的「行」會變調為陰上「hong2」,銀行的「行」則不作變調,作陽平聲「hong4」)。
有趣的是,人們還是會將「記」字化用為連鎖企業的別名,這是因為「記」字大多用於平民小店,感覺較為親切,因而被套用在一些較大眾化和受歡迎的連鎖店,想想「M記/麥記」和「U記」,你便發現「記」字的用法其實還是在香港以一種新的方式延續下去。
文: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一年級學生劉恩霖
本欄由修讀香港中文大學「大學中文一」的學生撰寫,旨在探討日常生活中有趣的語文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