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儀式感嗎?|哲學信箱
發佈時間:14:00 2025-07-08 HKT

編輯先生:
你好,我最近有一個莫名其妙的煩惱,你可以幫我一下嗎?
我今年中四,不愛讀書,而且平日總駁嘴,喜歡問一些老師回答不來的題目,所以他們都不喜歡我。最近天氣很冷,但我們還是每天都要站在操場早會吹風,聽老師說話,既沉悶又辛苦,我真的不明白這些早會到底有甚麼意義。我問班主任,為甚麼我們每天都要做這種無聊的事,他當然回答不出來,只說這是一種儀式。事後,我越想越渴望知道答案,到底為甚麼我們生活中充滿着這些無聊的儀式呢?
編輯先生,你能給我一點意見嗎?
畢想企
各位同學,作為年輕人大概總會討厭那些既無聊又煩瑣的儀式,例如早會,台下站到雙腿發麻,台上的老師仍滔滔不絕地宣講道理,叫人無語問蒼天。但有時候,我們又很喜歡過特別的節日,而且很重視「儀式感」,例如聖誕節要和朋友交換禮物,生日要開派對,中秋節要玩燈籠,食月餅,如此種種其實都屬於「儀式」。那麼,到底甚麼是儀式?儀式又有甚麼功能呢?我們常常提及的「儀式感」是甚麼呢?今期就和大家讀讀他的著作《牛津通識課:人為何需要儀式》。
- 哲學家:巴利.史蒂芬生 Barry Stephenson
- 誇張點說,參與早會有可能增加你生存的機率!(設計對白)
儀式化有一項功能或目的——就是增加物種生存的可能性。

甚麼是儀式?
巴利.史蒂芬生在書中提及,禮儀有兩項特點,第一是不變的結構(invariant structure),每位參與者都同意和遵守這些規則,最顯而易見的例如傳統中式婚禮有「安床」、「上頭」、「迎親」、「回門」等習俗,畢業禮頒發畢業證書、生日派對切蛋糕,有些儀式因文化和地域而有所不同,例如荷蘭人會在情人節送一雙漂亮的傳統木鞋給伴侶、墨西哥人在亡靈節會以彩色蠟燭、麵包、紙雕、彩色骷顱頭裝飾墓園等等。無論如何變化,不同儀式都總有一些「指定動作」。史蒂芬生隨後指出第二點,「沒有表演就沒有儀式」,他指的「表演」(performance)並不但指演唱會或馬戲團之類的演出,而是包括任何展示的活動,例如道教喪禮有「破地獄」、端午節扒龍舟、學校早會有老師或同學公開演講等等。簡單來說,「禮」是一種社會行為的規範,如孔子所說「不學禮,無以立」,是我們與他人互動時的一種社交規矩。「禮儀」可以是傳統的節日慶祝,如中秋、聖誕、萬聖節等,這些活動通常涉及集體參與,並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營造出獨特的氛圍。這些節日不僅讓我們跳出日常生活,還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儀式有何用?
巴利.史蒂芬生認為「儀式化有一項功能或目的——就是增加物種生存的可能性」,儀式在社會中有其獨特的功能,能夠將人們聚集在一起,讓人們在適當的時機表達情感。儀式,例如清明祭祖是為了追念先人,而非求取逝者保祐、農曆新年是為了給親朋好友送上祝福,而非「逗利是」、即使是畢業禮也並非必須出席才能畢業,在台上頒發證書只是沒有實際作用的儀式,缺席的學生依然可以日後補領,毫不影響獲得的學位。那麼既然「儀式」沒有實際作用,我們為甚麼又如此熱衷於大大小小的儀式,非辦不可呢?現在我們常說的「儀式感」又是甚麼呢?

儀式通常無實際功利的作用,卻通過集體的慶祝活動,讓人們體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除了傳統節日外,還有許多重要的儀式,例如婚禮、葬禮、畢業禮和就職禮等。這些儀式在社會中有其獨特的功能,能夠將人們聚集在一起,讓人們在適當的時機表達情感,是眾人情感交流和文化認同的橋樑。他認為在先民原始社會中,人類族群通過儀式(例如祭祀神靈、慶祝豐收、祈求護祐等)達到凝聚團體的效果,以對抗大自然的威脅,提升族群的生存機會。現今社會人類不必時時刻刻面對野獸的侵襲,而且活在香港的我們大多有基本的生存保障,但儀式的社會化功能仍然得以存續,連結着我們。

禮儀賦予意義?
另一方面,史蒂芬生認為禮儀的最大功能之一,葬禮為象徵生者向亡者道別、婚禮象徵二人結合、畢業禮象徵一個求學階段的結束、中秋象徵團圓等等。又例如我們會為生活中的某些日子賦予特別的意義。以生日為例,這一天在平常的日子中看似平淡無奇,但因為慶祝而變得不同。通過與朋友和家人的聚會,我們可以感受到被重視和愛護,這種情感的交流,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

「賦予意義」正正是我們常說的「儀式感」,有人每天早上要喝杯咖啡才出門,對他來說是新一天的開始;有人睡前要和伴侶聊個電話才能安心睡覺,對他來說象徵一天的結束,這些統統都是我們通過儀式為事情賦予特別的意義。

筆者在學時,也討厭早會,夏天暴曬,冬天受寒,苦不堪言,但現在回想,這個日復一日的儀式多少也承載着求學階段的點點滴滴,回想眾多佇立集合操場、共同受難的師長同學,也不知不覺間增加了我對學校這個群體的歸屬感。

文:盧家彥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
換了身體但意識一樣 會是同一人嗎?科幻中的哲學|STEM教室
哲學教室 | 到底要不要做個好人?堅守道德正義就會有好的人生嗎?
哲學教室 | 如果「基因工程」可訂製最好的孩子 世界會更美好嗎?合乎倫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