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文科DSE︱卷二命題寫作 高分關鍵 【審題.扣題.立意.選材】

更新時間:10:00 2025-05-13 HKT
發佈時間:10:00 2025-05-13 HKT

繼上周四(8日)的卷二實用文題目分析,今期為中文科DSE題目分析系列之二:命題寫作解析。作文之先,必先扣題;扣題之要,必先審題;審題之後,必須立意,立意而後選材。此作文得分之大要,考生不可不察!(三之二)

題目:

試以「藏在泥土中的寶物」為題,寫作文章一篇。

關鍵詞:泥土、寶物、藏(在泥土中)

有別於往年DSE作文題目,今年的文題可供發揮的空間甚大,如不細察,恐會離題或偏題。本題核心意涵包括:

一、「泥土」,隨處可見之物,一般可象徵基礎、平凡,或可以孕育生命的環境。

二、「寶物」,象徵珍貴的東西,常是人們認為值得追尋之物。

三、「藏」(在泥土中),似是暗示着把美好事物隱藏在不起眼、不容易被人發現的地方,需要用心發掘。

基於以上的理解,立意方向包括:①平凡中的不凡。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或簡單即幸福的哲理。②努力與收穫。通過辛勤耕耘,挖掘人生的意義、價值。③自然與生命。泥土可孕育出生命,彰顯自然的無私與偉大。④隱藏的潛能。每個人都如同泥土中的寶物,尚待發掘。無論如何,考生須扣緊「藏」、「泥土」、「寶物」三個關鍵詞。

 

文體:記描抒情、論說雜文 立意:寶物之心靈意義

文體類別決定了文章的表達形式與表現方法,萬不可掉以輕心。按歷年作文慣例,第一題必為記敘描寫抒情文,細察之,此篇亦可以論說或雜文方式表述。如以敘事抒情文寫作,考生可以故事形式,描寫某人發現藏在泥土中的寶物,經過與結果,強調過程與帶來之啟發。例如小孩在挖地時找到祖父留下的舊物,發現、了解家族的歷史,描繪泥土與寶物的象徵意義,表達對生活的感悟;或描寫田間農作,從翻土中感悟到生命的循環與希望等。本篇宜選用實際的「寶物」,描述考古發現、農作物的收成、埋藏的童年回憶等,進而將「寶物」提升至心靈或精神層面,如努力、堅持、愛與希望……。

高分關鍵│深度挖掘

本題要取高分,需要深度挖掘,避免淺層次的理解。在選材時要考慮素材背後的象徵意義和啟示,避免只停留在表面敘事。如考生甲寫一個人挖到一塊珍貴的金屬,卻未能挖掘更深層的象徵意義,流於膚淺;考生乙正面寫殘疾人通過努力成為運動冠軍,象徵毅力和信念是最大的寶藏。二者高下立見。

 

題目:

「在白布鞋的污跡上繪畫花朵,活化破舊建築物為時尚藝術館,在緊湊的旅程遇上暴雨可享受片刻悠閒。世事無完美,能為事物或心境增加新的色彩,則事事皆美。」
試以「為不完美添色彩」為題,寫作文章一篇。

關鍵詞:不完美、添色彩

題目前面有一段文字,此段文字,旨在引發思路,考生不必拘泥於此。考生需聚焦於「不完美」的事物或情境,並進一步探討如何通過行動、努力,或心態之轉變,設法使這些不完美「添」上一些「色彩」。題目核心在於「不完美」,它可以是具體的事物(如破舊物品、自然現象),也可以是個人情感(如挫折、缺憾)。添色彩,指的是以人的力量,改變、補充、創造,為不完美賦予新的價值和意義。

因此,考生要針對「不完美」選材,結合「添色彩」的行動或結果,或可選擇真實或貼近生活的例子,或通過前後之對比,展現「不完美」與「添色彩」,前後之間的鮮明轉變及情理之反思,從而突出文章主題。例如,一位殘疾人在逆境中取得成就;一幅未完成的畫作成為經典,因為它的不完美激發了想像;家庭關係中的矛盾,通過理解和包容變得更加親密……

全篇須圍繞「不完美」與「添色彩」展開,重點在於積極心態與行動力。至於立意角度,一是積極轉化不完美,創造新價值。例如將破舊的物品改造成藝術品,或將生活挫折轉化為成長動力;二是接納不完美,欣賞獨特之美。例如欣賞雨天的浪漫,或接受自己的缺點,將其轉化為優勢等。

文體:記描抒情、論說雜文 立意:為底色添彩 轉化為美

自2024年起,作文第二題既可以記描抒情方式,或以論說、雜文寫作。前者描述「不完美」的具體情境、事物,讓讀者感同身受,反思自身。通過行動、創意或心態的改變,展現「添色彩」的過程與成果,引起共鳴。強調不完美轉化為美的核心要素,如努力、創新、接納等。至於後者,可引用名人故事,如梵高的畫作雖未被時代理解,卻因其「不完美」成為後世經典。論證部分,宜避免平庸的素材。考生可探討不完美的自然現象(如殘缺的月亮)或不完美的社會現象(如文化差異的衝突與融合),深度挖掘現象背後的意義,例如失敗讓人成長,也探討不完美是人類進步的基石等。文章的結尾應升華主題,例如:「不完美是人生的底色,但正因為有了添色彩的努力,生命才變得豐盈而璀璨。」

 

高分關鍵│立意深刻 態度積極

此題看似簡單,卻容易寫成平庸之作。高分的關鍵在於立意深刻。考生須突出辯證思維,展現對「不完美」與「添色彩」的辯證關係,即既要承認「不完美」的存在乃不可避免,又要強調其價值,並可加以轉化。

高分者應展現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如傳遞包容、接納、創造等;立意應能引起共鳴,不僅是個人經歷,更具有普遍人生價值,例如探討個人成長、社會進步或多元文化等,並展現出對生活的深刻洞察。

 

題目:

有容:「行事要量力而為,勉強沒有好結果。」
修端:「要踏出舒適圈,才可以突破能力的界限。」
試寫作文章一篇,談談你對以上兩個觀點的看法。

 

文體:論說雜文 立論:兩觀點互補

題目中「觀點」、「看法」,是論說文體常見的提示語,故本篇絕不能用記敘文方式寫作,否則離題。考生也要留意,自去年起,文體已放寬不少,故本題也可以用雜文方式寫作。

題目提供了兩個看似對立的觀點:一是行事要量力而為。強調根據自身能力範圍行事,避免過度勉強,導致失敗或傷害。二是要踏出舒適圈。鼓勵挑戰現狀,突破限制,實現潛能的提升。考生須對這兩個觀點進行分析,如保守與冒險、現實與進取等。

題目中的兩個觀點「量力而為」與「突破舒適圈」看似對立,但其實可以互補。立意時,應避免片面支持某一方,而忽略另一方應有的價值。

考生可嘗試融合兩種觀點,找到它們的平衡點或過渡條件。例如,可以從「人生的不同階段」、「目標的難易程度」或「具體情境的差異」來探討兩者的應用。不只停留於表面,如「量力而為可以避免失敗,突破舒適圈可以成長」,而是要進一步探討:為甚麼有時候過於保守會限制發展?為甚麼盲目突破可能帶來風險?

辯證:量力前題 適度冒險 迎接挑戰

考生應結合兩個觀點進行辯證分析。一是以量力而為作基礎,踏出舒適圈是進步的手段。故兩者並非對立,而是互補。「量力而為」是自我認知的基礎,「踏出舒適圈」是實現更高目標的路徑。在清楚自身能力的前提下,適度挑戰自己,才能在穩健中成長。二是偏向「量力而為」。認知自我,避免盲目冒險。因過度追求突破可能導致失敗,甚至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故量力而為能幫助人們穩步前進。該冷靜評估自己能力和資源,按部就班地實現目標。三是偏向「踏出舒適圈」。走出安逸,迎接挑戰,才能發掘潛能,實現突破。適度冒險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成功者往往敢於離開舒適圈。

 

高分關鍵│選材具針對性、真實感

此題得分關鍵,在於選材具針對性。「量力而為」的例子,如華為在早期發展中選擇聚焦於小範圍的產品線,而非盲目擴張;「突破舒適圈」的例子,如運動員在比賽中突破極限,或科學家在艱難條件下創造新技術。考生從不同領域選材,歷史事件如鄭和下西洋,可視為「突破舒適圈」;劉備三顧茅廬則是「量力而為」的例子。企業家馬斯克挑戰火星移民的計劃,既需要突破舒適圈,也需要對資源進行精密計算。

考生如選用個人經歷,具有真實感,但須避免選材過於平淡,如「學習中要努力」或「運動員要挑戰自己」等。如能選擇新穎素材,例如探討企業轉型、科研突破等,再結合現實時事,討論人工智慧領域,OpenAI的研究者既需要考慮現實條件(量力而為),也需要挑戰技術的極限(突破舒適圈);或國家需要在可行的條件下(量力而為)逐步推進綠色能源轉型,但也需要有遠大目標(突破舒適圈)等。如此答卷,秀出同儕,當可立於上品之列。

 

●前中文科主任、陳樹渠紀念中學中文科曹順祥老師,一連三期分析2025年中文科DSE題目,本文為三之二。
●前中文科主任、陳樹渠紀念中學中文科曹順祥老師,一連三期分析2025年中文科DSE題目,本文為三之二。

 

文:曹順祥 陳樹渠紀念中學中文科老師、前中文科主任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文章刊於中學學生報《S-file悅讀語文》2025年5月13日專欄「應試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