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自我極限 值得鼓勵?|公民視野
發佈時間:14:00 2025-05-10 HKT

公民視點
最近一齣關於香港越野跑挑戰的紀錄片《香港四徑大步走》大熱。該片導演Robin Lee刪剛於上月27日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2025榮獲新晉導演。電影記錄2021年香港一場只有極少數越野跑好手才能獲邀參加的「香港四徑超級挑戰」,參加者需要不眠不休一口氣完成香港4條主要遠足徑:麥理浩徑(100公里)、衛奕信徑(78公里)、港島徑(50公里)和鳳凰徑(70公里)總共298公里。這項挑戰自2011年由居港德國人Andre Blumberg發起。有趣的是,每年他會增加一些新的規則,由最初不設時限,後來設限60小時之內完成為完成者,72小時之內完成稱為生還者;再後來不准使用行山杖和不准聽音樂等等。電影呈現香港山徑之美、參加者痛苦和熱血的經歷,將在香港未算十分流行的越野跑運動帶到公眾視野。
香港4條主要遠足徑:
《香港四徑大步走》最新宣傳片:
增加受爭議的規則
電影拍攝於2021年,之後幾年主辦者還增加了一些規則,包括由港島徑終點山頂到中環碼頭不能乘車(令挑戰實際上超過300公里)、支援者只限一人等。到剛過去的2025年挑戰,還增加一項受爭議的規則:參加者不能戴手錶。現時運動手錶技術進步,除了能夠提供衛星導航避免跑手迷路外,還可以計算配速、心率、預算體力量表等,減少跑手錯誤配速,過快耗盡體力。最重要是,萬一跑手暈倒失去知覺,手錶程式可以即時根據跑手身體狀況,發出緊急求救訊號。主辦者的想法是減少科技,讓參加者感受原初的越野跑,他還計劃2026年禁止參加者使用智能手機,必須使用大會提供沒有網絡供應的手提電話。有人憂慮這些規則會增加活動危險性,甚至有運動媒體因此而不再報道這場挑戰。

越野跑是大眾容易接觸的運動,近年香港越野跑比賽越來越流行,每年香港大約有40多場獲國際越野跑協會(iTRA)認證的地區聯賽(National League),參加者眾,部分比賽更獲香港旅遊發展局贊助,向國際宣傳香港這個繁華都市和自然郊野連成一體的都會。然而,越野跑涉及風險,比路跑更容易受傷,救援亦相對困難。像「香港四徑超級挑戰」的活動,參加者面對體能極限、補給困難、通宵行山,曾有參加者夜間出現幻覺、陷入低溫,風險比一般越野跑更高,有人擔心這種自我極限挑戰會吸引未受足夠訓練的人模仿,引起意外。

挑戰自我極限的倫理思考
近年香港還有一些極限運動在網絡媒體上興起,青少年很容易看到相關影片,例如徒手攀岩、自由跑酷、滑翔傘等,這些運動非常刺激,同時極具風險,萬一發生意外,後果可能是失去性命。如果「挑戰自我」值得鼓勵,那麼挑戰自我極限呢?生命的意義、責任承擔、對公眾構成的影響等,這些都是值得青少年思考的公民倫理課題。

公民思考
- 媒體傳播或青少年上載極限運動的內容到社交平台,應有甚麼規範,減少潛在的負面影響?
- 參與挑戰自我極限的運動前,有哪些倫理問題需要細心思考?
- 遠足、露營、越野跑活動越來越流行,我們有何方法減輕這些活動對香港郊野的影響?
其他有關極限運動的電影和紀錄片:
公民素養
無痕行山
「無痕行山」(Leave No Trace),源自1960至1970年代,美國人愛上到野外行山和露營,遊人日多漸漸對郊野帶來破壞,政府及環保團體於是教育遊客如何減低對環境構成負面影響,發展出「無痕行山」概念,內容包括在恰當地方遊覽和露營、妥善處理廢物、減低用火影響、保持地方原有風貌和尊重野生動物等。

相關新聞:逾2,000人參加「環島行」 AXA安盛盼推動綠色可持續生活
文:盧日高老師(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本專欄由EDUTION NETWORK統籌供稿)
圖:基本遠足技術網、網上圖片
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