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中文科範文賞析|范仲淹〈岳陽樓記〉 先憂後樂 備顯士大夫襟懷

更新時間:14:00 2024-02-09
發佈時間:14:00 2024-02-09

范仲淹〈岳陽樓記〉

【題解】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中國傳統仁人志士的精神特質,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儒家思想。此語出自范仲淹的傳世之作〈岳陽樓記〉。

【原文】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 微斯人,吾誰與歸!

【作者介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少年家貧,然志向遠大。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因參與「慶曆新政」,受當朝守舊派攻擊為朋黨,被貶出京。死後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著作有《范文正公集》。

【內容分析】

憂國憂民 一代楷模

范仲淹自小就有志於天下,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憂國憂民的士大夫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可謂一代楷模。〈岳陽樓記〉集中體現了這樣一種思想節操,與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理念一脈相承。本文借記述岳陽樓的壯觀景色,表現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進而展現出高遠的仁人襟懷。

此文的寫作緣起於朋友的請託。話說,范仲淹的同科好友滕子京,於慶曆四年﹙一○四四年﹚被貶岳州做太守,任內勤政為民、修築防洪大堤,重修岳陽樓,很有一番作為。過了一年﹙即慶曆六年﹚,滕子京致函給身在鄧州的范仲淹,並附上一幅洞庭畫卷,請他為重建的岳陽樓作篇「記」。范仲淹欣然命筆,於是有了這篇美文。

在概述岳陽樓的重建經過及作文因由後,作者一來就展示出一幅「巴陵勝景」,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煙波浩蕩,無邊無際,氣象萬千,從空間與時間兩個方面,勾畫岳陽樓的壯觀景色。這里,作者以一句前人已寫盡此樓景致為由,別出心裁地換了一個記敘角度,轉而設問那些「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該當如何,大概會因景色的變化而不同吧?

接着,作者描繪出兩幅迥然不同的畫面,以一陰一晴的風光,表現一悲一喜的心境。在陰雨連綿的日子,「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月星辰隱沒了光輝,山嶽也沒了形迹,桅杆倒了,船槳也折斷了,暮晚時分,「虎嘯猿啼」,這個時候登樓的失意之人,懷念家鄉,還擔心別人在後面說自己的壞話,再看看滿眼的肅然景象,一定感慨萬千、悲從中來。

至於春光明媚的日子,天色與湖光上下一色,碧綠無邊。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在水中暢泳,岸上的香草、蘭花香氣馥郁、顏色青翠。煙霧消散,月光一瀉千里。漁歌此起彼落,「此樂何極」。這時候登樓,「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在清風中舉杯暢飲,自是「喜洋洋」的快樂心情。

位於岳陽市的岳陽樓(Trip.com圖片)
位於岳陽市的岳陽樓(Trip.com圖片)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以上兩種境況都是常人的表現,因外在境遇的不同而悲喜,不值得欣賞。在范仲淹心中,品德高尚的人並不會這樣,相反總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謂「物」,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指的是客觀外在環境,與「我」相對。人生一世,一個終身的課題就是處理好「物我」關係。范仲淹此語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整句話的意思是,不因為外在環境的好壞,以及個人的得失而喜或悲。好一種超然的境界、曠達的心胸。正是出於這樣的襟懷,作者在尾段揭示全文的主旨。他說,仁人志士,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操心,處於僻遠的民間就想着國君的事;當官時操心,做百姓時也憂慮。那麼他們甚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是,在天下人還不操心時,他就操心了;在天下人都快樂了,他才快樂。作者感歎道︰唉,假如沒有這種人,我還能同誰同道呢?

這就是一個士大夫的憂樂之心,「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位卑未敢忘憂國。這是給好友的勉勵,也是作者在自抒懷抱,表達與先賢思齊的心聲。

洞庭湖(Trip.com圖片)
洞庭湖(Trip.com圖片)

【筆法】

即事寫景 由景生情

全文從一個「謫」字入手,即事寫景,由景生情,因情而議,始終圍繞這個主軸來運筆。通篇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文情並茂。具體來說,敘事簡明扼要,寫景鮮明出色,抒情議論真切精闢。其中,一陰一晴的描寫尤其出色。作者集中筆力描述洞庭湖不同時節的景象,「霪雨霏霏」與「春和景明」,兩相對照,互為映襯,摹狀繪聲繪色。在寫景狀物的同時,融情於景,自然景色與遷客的心境有機交融,景中見情,情以景現。

從文體形式來看,本文駢散結合,以駢體寫景抒情,用散體記事議論,不拘一格。語言亦見特色,「日星隱曜,山嶽潛形」,「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對偶句式,音調和諧。

范文正公為「一世之師」﹙王安石語﹚,其文勝在有高遠的境界,仁人襟懷,可謂聖賢文章,讀之勵志也長精神。

撰文:蔡益懷
筆名南山,暨南大學文藝學博士,作家、文學評論家,長年在專上學院任教「創意寫作」及「中文寫作」等課程。

相關文章: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