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睪酮研究 開拓情緒及行為治療新方向|研之有理
發佈時間:16:30 2025-11-26 HKT
不少都市人飽受情緒問題困擾,背後可能與荷爾蒙水平失調有關。人類體內有上百種荷爾蒙,影響着身體機能、行為及情緒,這些荷爾蒙分泌過多或過少,都會引起不同的身體異常。其中,性荷爾蒙是人體最重要的荷爾蒙之一,常與男女性的身體特徵聯繫在一起。但近年來科學家就發現,它們對人類的影響遠不止在生理上,更與社會行為,甚至性格表現息息相關,或可以成為改善情緒或行為問題的關鍵。
社會行為調節者
雄性激素睪酮(testosterone)是男性體內的主要性激素,在女性體內也少量存在。進入青春期時,男性體內的睪酮水平會迅速升高,促進第二性徵的發育,包括肌肉增長、聲音變粗等;到成年後,睪酮仍會對個體的性徵和性功能起着激活作用。
近年,睪酮與社會行為的關係逐漸成為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早期已有研究發現,睪酮會對情緒調節、衝動控制等心理過程產生影響,因而與高攻擊性、衝動等性格特質密切相關。同時亦有研究指,睪酮水平較高的人往往更具冒險精神,更常表現出競爭行為,例如在體育比賽中,大部分勝者都有着更高的睪酮水平,這被稱為「贏者效應」。
延伸閱讀:智能電網:迎接未來能源新挑戰|研之有理
睪酮臨牀醫學應用
荷爾蒙治療在臨牀醫學領域一直有重要應用,睪酮也不例外。現時,睪酮替代療法(即外用睪酮補充)就常用於治療男性性腺功能減退,幫助改善體力、情緒和性功能。另外,部分抑鬱症和焦慮症病人在接受藥物治療後,唾液中的睪酮含量明顯上升,這揭示了睪酮水平異常與多種心理障礙掛鈎。
不少臨牀研究更發現,睪酮水平過高或過低可能是不同社會行為異常的成因。例如,睪酮過高會增加人的攻擊性,有機會進而引致暴力傾向,影響人際關係和社會適應力;睪酮過低則可能導致社交退縮。這些異常行為和決策障礙正正是諸多精神疾病的先兆,因此適當地調節睪酮水平,對於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影響大腦神經認知反應
為了更深入地探究睪酮對社會行為帶來的影響,我帶領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的研究團隊展開了兩項睪酮相關研究。
首項研究聚焦社會經濟行為,實驗顯示,接受了外用睪酮補充的男性被問到要與不熟悉的對象分享意外之財時,慷慨程度明顯比一般男性低。過程中,團隊利用了功能性磁力共振(fMRI)窺探他們的大腦反應,意外發現睪酮可能會抑制顳頂交界處的活動,從而降低對他人福祉的關注,令人表現得更加自私。
另一項研究則圍繞狀態自尊,即個體對自我價值和社會地位的實時感知。實驗以電腦運算模型記錄下接受了外用睪酮的男性與一般男性,在面對各種社會反饋時的自我評價,發現適當地提升人體的睪酮水平,能夠幫助促進狀態自尊的更新,令人更易回復自信。尤其在積極的社會環境配合下,單次劑量的睪酮注射會對提升狀態自尊產生更強的效果。
跨學科推動荷爾蒙研究
科技進步下,我們現在得以借助fMRI等先進的神經影像設備,以及電腦運算模型等嶄新技術,觀察及剖析睪酮以至其他荷爾蒙對人類大腦及心理的影響,這將涉及心理學、神經科學及社會科學等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協作。
隨着未來研究的深入,相信我們將可以更透徹地理解當中涉及的複雜動態機制,從而拓展睪酮療法等荷爾蒙治療在調節社會行為,以及預防和治療相關心理障礙上的應用,在促進社會和諧及提升大眾心理健康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吳寅
延伸閱讀:機遇與挑戰 大型語言模型對高等教育的影響|研之有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