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延琼 - 電子奶嘴的一代:失去溫度的童年|「苗」想teen開
發佈時間:18:00 2025-11-14 HKT
30年前,我們還在操場上追逐,汗水濺在陽光裏;今天,孩子們的世界只剩下螢幕的藍光與電子的聲響。
最近有個12歲的男孩來見我。他神情淡漠、眼神空洞地說:「我唔想返學,唔知為乜讀書。」我問他平日喜歡做甚麼,他答:「打機囉,做功課只係阻我打機。」他的「朋友」都在遊戲世界裏,他們從不談感受,也不問未來。那種友情看似熱鬧,其實蒼白無力。
這個孩子,從嬰兒時期開始,就被「電子奶嘴」餵大。父母為了貪圖一刻安靜,把手機塞進他手裏;哭的時候,就放YouTube給他看。螢幕成了他的搖籃,演算法成了他的導師。他沒聽過風聲在耳邊掠過的快感,也沒體驗過與人對望、被理解的溫度。腦袋被資訊塞得滿滿,但心靈卻越來越乾、越來越冷。當AI可以幫他寫功課、回答問題,甚至安慰他時,他還需要思考嗎?他還需要朋友嗎?人文精神:親密、同理、真誠、等待——這些人類最珍貴的能力,都被一個又一個App慢慢取代。
Elon Musk說,未來人類可在腦內植入晶片,直接「上載」知識,科技的極致是融合,但我卻在想:當人類變得越「聰明」,我們的心會否變得越「鈍」?30年來,科技的進步是指數級的。我們由翻書變成滑屏、由信件變成訊息、由相遇變成連線。但人心的溫度,卻在悄悄冷卻。我們擁抱科技的便捷,卻失去人文的根:感性、理性求真、道德感、靈性。
我們以為教育是讓孩子「更聰明」,但忘了教他們「如何做人」。懂運算,不等於懂感恩;懂搜尋,不等於懂思考;懂連線,不等於懂連結。有時我會想,當這一代長大,他們會如何去愛?如何與人對話?如何在真實世界裏感受存在?我真的替他們難過。科技無罪,但若我們只教孩子「使用工具」,而不教他們「做個有血有肉的人」,我不能想像。
師長們,我們不再停留在理論層面,我們真的要想辦法落手落腳去面對這一代孩子的問題。
文:苗延琼
作者為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育有兩子。
延伸閱讀:
苗延琼 - 網絡的鎖鏈——當孩子被螢幕困住|苗想teen開
苗延琼 - 從收養研究看思覺失調症真相丨苗想teen開
苗延琼 - 師長如何面對新世代?丨「苗」想teen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