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延琼 - 網絡的鎖鏈——當孩子被螢幕困住|苗想teen開

更新時間:16:00 2025-11-02 HKT
發佈時間:16:00 2025-11-02 HKT

「醫生,我個仔沉迷打機,唔讀書、唔返學、發脾氣,仲話夠16歲就去攞綜援申請公屋,點算呀?」這類提問,幾乎每次講座我都會遇上。在早前的新書發布會上,亦有家長再次問起。這已不但是一個「教育問題」,而是我們這個世代共同的焦慮。

有位母親提到,她的兒子後來搬進宿舍,離開了電腦與手機的環境,竟然「似返個人」。一句平實的感歎,卻說出了今日無數家庭的掙扎。她兒子的情況,就如戒毒成功個案。當孩子的生活被網絡、遊戲和短片佔據,他們的專注力、情緒調節能力、人際互動能力,都在不知不覺間被掏空。

我見過不少青少年,他們的焦慮、易怒、逃避現實,其實並非「病」,而是被科技馴化後的失衡。遊戲世界提供了即時回饋與掌控感,網上身份比真實自我更容易經營。於是,他們逐漸習慣在虛擬世界裏獲得安全與價值感。

同場也有觀眾問我:「有啲人明明有問題,但唔肯睇醫生,應該點做?」這類情況在臨牀上並不罕見。如果病人沒有危害自己或他人,我們確實沒有權力強逼他接受治療。即使有外展服務(ICCMW),若對方拒絕服藥、不願面對,治療也難以展開。

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的制度與文化都需要重新思考。我們一方面抱怨孩子沉迷上網,另一方面又太早讓他們進入數碼世界——學校普遍使用Google Classroom、家長早早購買智能手機與平板,學習、娛樂、社交全在螢幕完成。科技本身並非洪水猛獸,但當學習與生活被螢幕取代,孩子失去了與人、與世界真實連結的能力。

我們要做的不止是更多心理輔導或藥物治療,而是一場深層的價值轉向:讓生命教育走進校園,教導孩子理解情緒與存在;給他們更多自由玩耍與探索的時間;不再以成績作為唯一標準;讓老師以身作則,用生命影響生命。我們的孩子,不該只活在螢幕裏。

當教育重新回到人本與情感,我們才能真正打開那道「網絡的鎖鏈」,讓孩子學會與自己、與世界重新連結。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苗延琼

作者為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育有兩子。


延伸閱讀:
苗延琼 - 從收養研究看思覺失調症真相丨苗想teen開
苗延琼 - 師長如何面對新世代?丨「苗」想teen開
苗延琼 - Generation Z和Alpha丨苗想teen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