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文 - 生命教育|牆角寒梅
發佈時間:16:30 2025-09-19 HKT

每個人對「生命」都有着獨特的認知與詮釋,而「死亡」常被視為敏感甚至忌諱的話題。上周六(13日),筆者參加了賽馬會紓緩童行計劃的「光影童心」生命教育講座,觀看短片《我的孩子病了》。
延伸閱讀:李建文 - 師生同樂|牆角寒梅
《我的孩子病了》記錄了6個末期病童及其家庭的故事,6名孩子在確診絕症後,逐漸失去身體機能,他們接受和面對自己的命運,用餘生的力量享受生命。
自嬰兒時期住院的Janice是家人的曙光;梓培的座右銘是「辦法總比困難多」;失去左手活動能力的思澄用左手畫畫;梓鍵享受學習知識,探索歷史的光河;坐在輪椅上的子軒追尋他的攝影夢,還有君怡努力考上大學,體驗住宿生活。雖然6名孩子的生命比一般人短暫,但他們努力讓自己活得精彩和無憾。
絕症不止影響孩子一個人,而是整個家庭,病童家人的堅強也令人動容。家人知悉孩子患上絕症的當下情緒失控、崩潰,無法接受現實,然而他們很快調整心態,付出一切成為孩子的後盾,與孩子度過最後的時光。家人在孩子病逝後,坦然地面對傷痛,對孩子的離開釋懷,可見他們在孩子身上獲得了活下去、向前走的力量。這部短片給予生命有限的病童及其家人發聲的機會,讓我們接觸他們的內心世界,我們能看到他們面對疾病的掙扎、對死亡的反思及對未知事物的天真提問,反思生命的意義。
賽馬會紓緩童行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兒童癌病基金策動,以「孩子為中心、家庭為本」為使命,開展為期3年的兒童紓緩服務計劃。此計劃為患有危重症病童及其家庭於身心社靈及生活上給予多方支持,並建立適合本地的兒童紓緩療護模式。又通過公眾教育,讓大眾更了解兒童紓緩服務,以及提升民眾的精神健康。筆者呼籲大家關注和支持此計劃,珍愛和尊重每一個生命,讓愛與生命的故事延續下去。
文:李建文
作者為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校長,從事教育工作逾20載。
延伸閱讀:李建文 - Students, Welcome Back|牆角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