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豪 - 一張紙的溫度——仁愛×同理心×STEAM|學友智庫

更新時間:18:00 2025-08-29 HKT
發佈時間:18:00 2025-08-29 HKT

東漢蔡倫改良造紙,常被視為技術突破;更重要的是,他先看見人。竹簡笨重,帛書昂貴;吏員傳簡艱辛,學子求學無書。這種能夠換位思考的想法,正是同理心的根本。

蔡倫以樹皮、麻頭、破布、舊網等纖維,經蒸煮、搗漿、抄紙、晾乾,做出既可用又可負擔的紙。他關注的不是炫技,而是在想:「可以讓紙更耐寫嗎?更便宜嗎?更多人用得起嗎?」當成果納入官用並推及民間,知識傳播亦因而受惠。

延伸閱讀:高曉君 - 游於藝:淺談AI教學|學友智庫

把這份精神放到STEAM教育,我們便能道出一條以同理心為起點、以仁愛為方向、以STEAM為方法的創新路徑。同理心先行,讓我們從「誰最需要、為何需要」出發,正確定義問題,而不是為技術而技術;仁愛進一步為創新設定價值準繩:降低成本、提升可及性與覆蓋面,使成果真正惠及最需要的人。隨後是STEAM的整合實作:在材料科學上辨析不同纖維的性質,驗證強度、耐久與吸墨性,確保品質可靠;在技術層面建立穩定製程與工具,把經驗轉化為可複製的流程;在工程上優化工序與尺度,提升產能與安全;在藝術對應的標準建立,追求「可重現的美與品質」;在數學上以數據建模權衡成本、效率與壽命。接下來就是循環式改進——製作、測試、再優化,把每一次失敗都視為改良的步伐,讓方案逐步走向穩定與普及,將技術轉化為長遠公共的福祉。

延伸閱讀:3招預防沉迷打機 改善親子溝通|學友智庫

仁愛、同理和STEAM,是一條連貫的創新鏈:同理心讓我們看見痛點,仁愛確立了惠眾的價值方向,而STEAM提供把關懷落到可驗證、可擴散方案的具體方法。蔡倫把廢舊纖維化為紙,既是可持續的材料選擇,也是一種對眾人的在意;今天我們以回收紙漿、可循環材質與數據驗證延續這條路。願每一次STEAM設計,都像一張紙那樣,薄而有力——承載知識與技能,也承載彼此被理解的溫度和價值觀。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吳家豪

本欄由學友社學友智庫專家及嘉賓輪流撰文,交流學與教經驗;本文作者為小學數學科主任,專注於數學、資訊科技及STEAM教育。

延伸閱讀:方富正 - 如何規劃DSE試後的「假期」|學友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