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不完的愛︱歷史的傷痕與民族的奮起

更新時間:08:00 2025-05-27 HKT
發佈時間:08:00 2025-05-27 HKT

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資助新界青聯發展基金會主辦的「港」不完的愛 — 青年正向思維計劃,以國家安全和愛國愛港的傳承為主軸,讓青年透過參加昔日東江縱隊和香港警察的各項活動,幫助香港青年培育正確價值觀,加強國民身分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一起說好香港故事。

以下是參與青年在活動後所撰寫的感受:

參觀《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心情沉重,歷史的傷痕令人痛心。這兩處展館展現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屈辱與苦難,也彰顯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在《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我目睹了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1842年,《南京條約》正式簽署,中國割讓香港島,主權受損,領土完整遭破壞。同時,清政府還需向英國支付巨額賠款,並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通商口岸,導致經濟主權遭到侵蝕。這場戰爭與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從此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成為列強掠奪的對象,國家命運隨之陷入動盪。

走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歷史的血淚映入眼簾。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展開令人髮指的屠殺。短短六周內,超過30萬中國同胞慘遭殺害,南京城內腥風血雨,變成人間煉獄。日軍以極端殘忍的方式施行暴行,無差別屠殺平民,槍殺、活埋、姦淫擄掠等手段令人不寒而慄。紀念館內陳列的大量影像與史料,無一不揭示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萬人坑中的累累白骨,是歷史的控訴,更是對人性與正義的極大侮辱。

然而,這些苦難並未讓中國人民屈服,反而激起更強烈的反抗與奮鬥精神。面對侵略與屈辱,中國人民不屈不撓,最終贏得獨立與解放。歷史的傷痛值得我們深思,而銘記過去並非停留於悲憤,而是為了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捍衛和平,防止悲劇重演。今日的和平與繁榮,是無數先烈以血汗換來的,我們唯有珍惜當下,奮勇向前,才能不負前人付出的犧牲,讓中華民族昂然屹立於世界舞台。

 

撰文﹕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陳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