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不完的愛︱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

更新時間:08:00 2025-03-05 HKT
發佈時間:08:00 2025-03-05 HKT

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資助新界青聯發展基金會主辦的「港」不完的愛 — 青年正向思維計劃,以國家安全和愛國愛港的傳承為主軸,讓青年透過參加昔日東江縱隊和香港警察的各項活動,幫助香港青年培育正確價值觀,加強國民身分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一起說好香港故事。

以下是參與青年在活動後所撰寫的感受: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是抗日戰爭期間的一次重要行動,旨在保護和營救被困在香港的文化界和民主人士。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後,許多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面臨日軍的威脅和迫害。為了保護這些文化精英,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周恩來的指揮下,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營救行動。

這次營救行動由東江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前身)主導,歷時近一年,跨越粵港澳三地,成功營救了包括茅盾、何香凝、鄒韜奮、柳亞子等在內的800多名文化界和民主人士。營救過程中,文化名人們喬裝成難民,躲避日軍和國民黨的追捕,經歷了無數次的艱難險阻。

營救行動的成功不僅依賴於中共地下組織的周密策劃和執行,還得到了當地百姓的鼎力相助。村民們冒著生命危險,為文化名人提供食物和庇護,確保他們的安全。最終,這場營救行動以無一人被捕、無一人犧牲的結果取得了全面勝利。

這場營救行動不僅是一次軍事和政治上的勝利,更是人性光輝的體現。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文化名人們的處境極其危險,但他們依然堅持抗日救亡的信念,展現了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而那些默默無聞的普通百姓,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麽是大義和無私。

通過這次營救行動,我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領導力和組織能力,也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這場營救不僅保護了中華文化的精英力量,也為新中國的文化建設保存了寶貴的火種。

這段歷史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正是無數先輩們的犧牲和奉獻,才有了今天的和平與繁榮。我們應當銘記這段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並繼續傳承和發揚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


撰文﹕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盧科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