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餘情未了?培孕人才要推「左」走「右」|藍血工廠

更新時間:16:15 2025-09-13 HKT
發佈時間:16:15 2025-09-13 HKT

對那些掛在口邊的「環保」、「可持續」,素來是沒有甚麼好感的。你若要同我談北極的冰川如何融化,亞馬遜的蝴蝶少了幾隻,我只會覺得你不如關心一下你家裡冷氣機的滴水問題,少談些不著邊際的偉大理想,所以,當朋友約我去一個名為甚麼可持續發展商業博覽會,第一反應,是敬而遠之。但朋友說,這次不同,與教育有關。這就觸動了老夫的唯一軟肋。

沒錯,我對拯救地球沒興趣,地球幾十億年,甚麼風浪沒見過,哪裡需要幾根蔥的人類去拯救?但對於下一代,對於那些眼睛裡還有點光的年輕人,我是關心的。香港的教育,填鴨了百年,好不容易嚷著要改革,結果改來改去,無非是換個姿勢,再把鴨子塞得更滿。若說有什麼能讓這潭死水泛起一絲漣漪,也都願意去看一看。

耐著性子,走進了那個冠冕堂皇的會展,出席了香港地球之友的一個圓桌論壇,題為「反思可持續發展技能:彌合教育與產業的鴻溝」。主持人是那位游走商界、學術界、NGO界的張振宇Anthony Cheung,還有幾位如香港中文大學的Amos Tai、星展銀行的Serena Mak等有識之士,有些意思。

坐下來一聽,這場會議的建設性,在於它沒有陷入香港社運圈那種「離地」的道德高地,一味控訴、叫囂,而是提出了實在的批判。

需ESG融入不同行業的人才

例如,學校根本沒把ESG和可持續發展當回事。校長和老師們,腦子裡只有DSE成績和大學入學率,這是他們KPI的全部。教學生甚麼是碳足跡?不如多操幾份數學卷。這就是香港的現實。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產業界和大學代表的觀點。他們說,香港未來需要的,不是只懂金融或工程的專才,而是能夠將ESG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融入不同行業的跨界人才。這話說到了點子上。

世界在變,資本的邏輯也在變。以前是唯利是圖,現在的跨國企業,至少在表面上,要講一份「企業良心」。香港的年輕人若還只會算P/E ratio,不懂得評估一家公司的氣候風險,很快就會被淘汰。加州大貨,左膠富豪被火燒連環船,不就是一個離地好例子?這不是環保問題,這是生存問題,是智識問題,也是飯碗問題。

全社會再培訓 跟上綠色轉型

所以說,這場論壇的價值,在於它點出了一個雙軌並行的「Capacity Building」方向。一方面,要從娃娃抓起,在基礎教育中滲透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另一方面,也不能忘了已經在職場打滾的「成年人」。畢竟,那些坐在辦公室裡做決策的中高層,他們的知識也需要更新。從專業認證到跨界合作,整個社會都需要「再培訓」,才能跟上這場綠色轉型。

說到專業認證,會場中還有一個有趣的觀察。向來是金融界金科玉律的CFA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近年也搞了一個ESG投資證書,以示與時並進。但不知是否覺得「ESG」這個詞在美國被右派政客搞得有點污名化,他們最近竟然把這個證書的名字,悄悄地改成了「可持續投資證書」(Sustainable Investing Certificate)。名字換了,但內容不變。可見,即使是最高傲的金融界,也懂得在政治風向面前轉舵。

風向歸風向,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總會有人堅持。就在CFA忙著改名之際,歐洲金融分析師協會聯合會(EFFAS)推出的CESGA(註冊環境、社會及管治分析師)考試,卻在香港這邊,由地球之友等機構默默耕耘,而且愈來愈受認可。

自己身邊就有不少在金融界打滾的朋友,厭倦了MBA那套陳腔濫調,反而跑去考這個CESGA,回來的反饋是,這東西很實用,教你如何將虛無縹緲的ESG概念,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財務模型和投資決策。這比聽那些環保KOL在社交媒體上呼天搶地,要有益得多。

好了,說了這麼多,似乎老夫也成了環保的信徒。非也。我依然不喜歡環保,尤其是當它變成一種左翼的、帶有強制性的政治正確運動時。我反感的,是那種廉價的道德優越感。

新能源股具中短線炒作潛力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我對拯救地球的偉大使命嗤之以鼻,但這並不代表我跟錢過不去。情懷歸情懷,投資歸投資。環保理念我不信,但新能源股的中短線炒作潛力,我是相信的。

就好比保利協鑫,現在改名叫協鑫科技(3800),表面上是民企,實際你懂的,管理層要上下其手,自然要絞盡腦汁。

這家公司搞光伏材料,近來國家政策又說要打擊行業「內卷」式的低價競爭,這類龍頭企業,中線來看,隨時可能有一波可觀的炒風。

所以,你看,關心教育,不代表要放棄批判;不喜歡環保,也不代表不能炒新能源股。這世上的事,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能夠看清其中的灰色地帶,並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機會,才算是一點點的通透。至於地球的未來,還是留給地球自己去操心吧。

藍血工廠